舞笛丨亲自(小小说)
长期在企业从事文秘工作,始终受着“亲自”二字的困扰——各种文稿里处处充斥着“亲自”二字,诸如会议由某某书记亲自主持啦,改革工作由某某经理亲自抓啦,某某处长亲自深入矿井督促安全生产啦,某某主席亲自到医院亲自看望生病职工啦,比比皆是,令人生厌,却又因为不少领导尤其是我的主任上司,特别喜欢使用的缘故而无可奈何,我始终没能想出一个既不伤面子,又可祛除“亲自病”的妙法。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啊!
岁末,快过春节了,单位要办个联欢晚会,好让辛苦了一年的职工们聚在一起乐呵乐呵。工会领导说这台晚会一概不从外面请人演,一律由单位职工出演,说平时见我爱说笑话,非让我出个小品一类的节目不可。编演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实在费脑筋,想了三天仍觉茫然。
下班的时候,碰见急着回家的同事“活宝”,我问他:“干嘛慌得跟拾炮似的?”他笑着撂下一句话,便骑着车子飞也似的奔回家去:“你嫂子上二班,我得回家亲自给孩子做饭。”
“做饭要‘亲自’做?”我在心反复咀嚼着这句俏皮话,当我品味过几遍后,脑际倏然掠过一道亮光,顿感两眼生辉,禁不住一拍脑门:有了!
当晚,“一灯油的工夫”,一个话剧小品《亲自 》便如法炮制出来了。是活宝的话使我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一则小幽默。回忆起来,尽管作者和所登的杂志的名称都忘了,可有趣的情节却记忆犹新。于是我靠记忆完成了小故事的改编。第二天,便约了两位同事来排练。而且,我还“亲自”担任了剧中一个角色。尽管准备得仓促,而且三名“演员”都是没登过台的新手,却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演出的小品竟莫名其妙地成了晚会的“高潮”节目。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某建筑企业办的一家企业报纸,要刊发一篇市委书记视察建筑工地的新闻稿,写这篇稿子的记者,是个刚分不久的大学生,由于他不谙该报的“报情”,所写的新闻稿几经修改,贾总编(也是该公司宣传部长)仍不满意。无奈,只得由“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出马,连夜“亲自”帮他把稿子修改出来,总编大悦。见报后记者数了数,一篇巴掌大的报道里,竟夹杂着表述领导言行的十几个“亲自”。如“乌有市委书记在×××在子虚建筑公司总经理×××的亲自陪同下到建筑工地亲自视察工作”,“公司宣传部长×××亲自到工地安排视察事宜”。新记者顿悟:原来想使新闻稿顺利通过,其诀窍在于多向领导投注“亲自”之类的词汇。后来有一回当他进厕所时,正巧迎面碰上刚从厕所出来的宣传部长,于是他“学了就用”,对部长总编打了这样一个如此亲热的招呼:“贾部长,您亲自上厕所来解手啦?”部长连连点头认可:“哦,啊、啊”。待贾离去,他又揶揄地自语道:“我也亲自到厕所洒泡尿去!”小品到此结束,只见满场男女都笑得前仰后合,纷纷捧腹,几位领导亦未例外。
打那儿以后,“亲自”便成了我们单位里人们说风趣话的口头语,如:您亲自洗澡啦、您亲自开会啦、您亲自吃饭啦、您亲自拎热水啦、您亲自下矿井啦等等,不绝于耳。至此,特别是厕所门口,更是时时被“亲自”引发出阵阵笑声,同事们居然百说不厌。
只是自此以后,我们单位的公文材料里“亲自”二字却寥若晨星了。尽管人们的口语里充满了“亲自”,但想从文印材料里读到“亲自”二字,可以说比挑错别字还要难得多。
至此,我终于发现了文学艺术神奇的魔力。一般情况下,根本看不出它的力量,但有时候它产生的作用或许比行政手段还管用。
作 者 简 介
舞笛,本名蔡全胜,大学文化,祖籍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长期工作于煤矿企业,高级企业培训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文艺创作协会副秘书长。曾在报刊上用本名和舞笛、狄湖龙等多个笔名发表文学、新闻及理论作品,出版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等三部文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