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一句话,竟藏着做人的大智慧

老祖宗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身处在这个充满繁荣和诱惑的社会,老祖宗的这句话就是在告诫我们:人活着,不能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

我们要从容坦然地面对任何问题,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心态。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很贫穷的农夫养的一匹马跑掉了。

他的邻居得知后,前来安慰他,他们说,“噢,这真是个不好的消息,你一定感到很悲伤吧!”而农夫说:“焉知非福。”

半个月后,农夫跑掉的马不仅回来了,还带来十几匹野马,农夫和他的儿子把马些拴好。

这时,邻居们又来串门,说:“哇,你真幸运,你一定感到很高兴吧!”农夫回答说:“焉知非福。”

第二天早上,农夫的儿子在喂马时,被一匹新来的野马踩到了脚。

邻居们来看望,说道:“你儿子真倒霉啊。”农夫却回答说:“焉知非福。”

不久之后,国家进入战争,当地所有健康的年轻人都被征召去打仗,但农夫的儿子由于受伤没有被征去。

那是一场可怕的战争,几乎每个士兵都牺牲掉了。

邻居们来羡慕他说:“你的儿子没有被叫去打仗,你真幸福啊。”农夫又回答道:“焉知非福。”

倘若农夫只沉浸在事物的表面上,没有长远的目光,也没有坦然的心态,那么遇到好事和祸事时,他会在痛苦与欢愉之中交替转换。

《道德经》里有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在世间,祸福相依相伴。有时,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而有时,坏事又可能转化好事。两者之间往往只是一线之隔。

在这个物欲横流,事实多元的时代,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应该要以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所遇到的问题。

做到既有远虑,又有近忧,才可在危难时,掌握主动权,化险为夷。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态度。

一天傍晚,一群人到湖边散步,看见一个渔夫将他钓上来的仅有的一条小鱼放归了大海,然后提着空篓准备回家。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要将你辛辛苦苦钓上来的鱼放归大海呢?”

渔夫回到道:“我虽然只钓上来了一条鱼,但却钓来了一天的快乐。”

对于渔夫来说,最后一条鱼便是快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失意后的乐观,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作家张海迪自幼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0多万多字的外文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而且她自学中医,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张海迪是生活的强者,倘若她当初没有选择坦然直面挫折,怎么会有如此成功的她?她又怎能体会到生命的芳香?

可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要以坦然的态度直面挫折。

经常听身边人喊,“得失不公平”。

可世间事,当你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看平凡的人生时,就会发现得失之间,自有公平。

有的人,整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待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睡,即便他现在有钱花,有衣穿,有饭吃,生活无比逍遥快活。

但他的结局呢?我们可想而知,他将完全失去上进的动力和意识。

所以,世间事,得失之间,自有公平。

唯有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去看待世间,保持平淡理性,顺其自然。

得意时,沉浸低头不张狂。失意时,抬头挺胸不低沉,才是人生的态度。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做人的大智慧。

最近,我一个朋友因为掉发的事,整天闷闷不乐,他担心他的头发完全脱落。

这件事也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和朋友们相约去划船。

走到半路时,他不小心踩到一个小坑,于是就停了下脚步。

然后跑回家去,拿来铲子,他要把小坑填平,否则就不走。

一番折腾之后,坑是填平了,自己却耽误了与朋友们约定的时间,等他前去时,大家早已划船出游了。

其实他只要跨过去,或是用其他方法填上就好了,解决方法很简单,可他却要将之复杂化,得不偿失。

心理学家说:“引起我们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如果一个人总围绕一件悲伤的事情放不下,久而久之他的情绪就会受这件事情影响变得悲观。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去看待事情,那么他将拥有很大的可能性去解决掉所遇见的问题。

人生路上,祸福相倚,得失相伴。人心的浮躁,往往会使我们被一些表象所迷惑,或陷入骄傲,或落入苦海,无法自拔。

《智慧书》书中有言:

“尘世间的事物,真相与表象总是有很大的区别。只有一小部分人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表象上。”

世间之事,纷纷扰扰,喧喧闹闹,唯保持清醒,方能看透事物本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