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新简 《急就篇》
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两行书木牍(简号 EPT5:14)。长18厘米,宽 2.1 厘米。正反面书写,内容是《急就篇》第一章文句。对研究《急就篇》的版本流传、书写形式、文字书体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
居延新简《急就》
+
阅“牍”延伸
一、《急就篇》
《急就篇》也称《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期由黄门令史游编写的供儿童识字的课本。《急就篇》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童蒙教材。从汉至唐约600多年间一直是官方和民间的主要识字书,直到后来被《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新出现的童蒙教材所代替。《急就篇》共32章,每章63字,分七言、四言和三言为句。内容非常丰富,有姓名、锦绣、饮食、衣物、臣民、器物、虫鱼、服饰、音乐、形体、兵器、车马、宫室、植物、动物、疾病、药品、丧葬,职官,等等。儿童通过学习《急就篇》,可以了解当时日常社会生活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三国时人皇象书,明刻“松江本”最为著名,原碑石现藏松江博物馆。
近世以来在西北敦煌、居延汉塞出土了不少书写在木简上的《急就篇》,虽然多属断简残篇,但这是目前我们所见的最早时期的汉代人手书的《急就篇》,同样弥足珍贵。
点击图片查看敦煌汉简《急就》简册
二、“奇觚”奇在哪里?
觚是汉代儿童认字练字的学习用具,相当于今天小学生的习字本。在纸张发明以前,学童使用木觚练习书写。木觚就是有棱的圆形木棍,人们将树枝截断成适合学童单手握持的短木棍,将木棍削成三到六个面。这样学童就可以一手持木觚,一手握笔在木觚上练习书写。各面写满后,再用削刀削去文字,继续书写。一段小小的木觚可供学童反复练习书写,的确便于识字学习,难怪汉代人史游称其为“奇觚”了。
三、什么是削衣?
顾名思义,削衣就是从竹木简牍上削去的薄片。像习字木觚就需要削去写好的文字,以供习字者反复书写。在官府里做事的文书吏们每天都要抄写誊录公文,难免会写错字。当时没有橡皮擦和改正液,大家只能用锋利的书刀削去错字,重新书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西北边塞的垃圾堆里出土大量的削衣。
削衣
居延出土的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