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实操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三)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06
问题6:
小明老师,我感觉我家孩子成绩挺好,但是对什么事都兴趣不浓。
上次我们家去看兵马俑,我和我妻子看得如痴如醉,他就想回宾馆。回宾馆就是看手机,看电视。
到三亚,除了游泳在水里玩得挺高兴,其他时候就没有很大兴趣。
包括去迪士尼乐园,兴趣也不是太大。
班上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在班上存在感也很强,体育也还不错,就是感觉他对什么都兴趣不浓。
体现在作文上就好像找不到东西写。
现在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培养他的兴趣?
小明老师:
1
沉迷网络世界,它不是孤例,也不是个案。
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这个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在你孩子的生活中它们不平衡。
不平衡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就是孩子的学校生活和学习占了他大部分时间。
第二就是你过早的让孩子接触到了游戏世界。游戏世界比自然世界,孩子的兴趣要更浓厚一些。
所以为什么说孩子接触游戏时间越晚越好。
美国硅谷那些最厉害的大老板,也就是玩计算机的那些人,坚决不让孩子碰一点电子产品。
因为他们太了解市场规律,也就是他产品的游戏化设计。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成年人会去打卡?
打卡就是典型的心理学的游戏化设计。
那小孩玩的游戏,有整套的游戏化设计,完全把你小孩的吸引力、注意力提到最高状态。
游戏在短时间内给孩子大量的刺激。
广告也好,游戏也好,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我们如果看风景,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就很小。
所以,如果你小孩的大脑一旦习惯于这么大的信息量,就不会对风景区这种地方感兴趣。
因为那个信息量太少了,不能满足我在短时间内那种信息轰炸的需要。
2
原因一是游戏玩的太早了。
原因二是自然世界接触的太少了。
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可以培养一部分,还能纠正一部分。
就培养兴趣来说,除游戏以外,假如说你的孩子在某一年龄阶段还喜欢手工,做过兵马俑,他就会对兵马俑感兴趣。
这个事件不能只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要跟他产生一种联系的事件,没有联系孩子就不会有兴趣。
如果这个事情孩子觉得我曾经参与过,我才会有兴趣。
假设迪士尼的这些东西我曾经参与过一部分,或者我看过迪士尼的某些电影,我再去迪士尼看到某些人物,就像是虚拟世界落地到真实世界了。
比如现在很多主题公园在做游戏主题公园,就是把游戏设计的东西放到公园,然后很多人就喜欢玩。
游戏和这个世界相结合,只有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会有兴趣。
所以你得安排一些时间,弥补他对自然世界接触的不足。
小孩越早建立对自然世界的兴趣越好,因为小时候,他的天性会对每一个事物都感兴趣。
那时候他是感性的,比如说一个矿泉水瓶子,如果他感兴趣,我们可以让他用矿泉水瓶子做一个小垃圾桶。
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让他产生兴趣。
如果错过了那些时段,就不好办了。
孩子不能对真实生活中的事物产生兴趣,而是被游戏给吸引住了。
3
被游戏吸引住,会非常非常的麻烦。
因为游戏对大脑的刺激是跟吸毒差不多的。
刺激大脑的某个脑区快感的位置,和吸毒是差不多的位置。
这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心理现象了,它已经是一个生理现象的问题了,所以孩子越晚接触游戏越好。
当然现在的孩子不可能完全隔绝游戏,那要怎么去平衡?
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和他接触自然的时间必须要有一个平衡。
比如说你给他规定玩多长时间游戏,就要在自然界里做些什么事情。这样的话就慢慢让他产生一个平衡。
为什么我们喜欢旅游?因为小时候就在自然界长大,你心里有这种联系。
然而现在小孩跟自然界的关系不紧密。
对很多东西都没有真实的体验,吃的菜也不需要去种,也不需要去感受一个白菜怎么长大,没有任何对自然界的感知。
孩子没有自然世界的感知,就会成为游戏世界的人物。
所以接触游戏世界越晚越好,解决游戏的问题,全世界都没有好办法,真是这样的。有些办法对孩子都是有伤害性的。
所以现在所有的时间,都让孩子去增加和自然世界的联系,比如家庭劳动、社会实践等这些事情,都有必要。
4
如果孩子喜欢游戏,就不要让他玩游戏,那么干什么呢?
我曾经去浙江的一个城市观察他们的高中。
他们的高中生,从初中就开始在学校里做机器人学习。
机器人学习,是现在北上广深富裕家庭培养兴趣最浓的。
学校给学生从初中开始教如何做机器人,用做机器人来替代孩子对游戏的兴趣。
虽然都是电子产品,但学做机器人是要实际操作的,要拼装,也要编程。
如果你的孩子学了这些,他就知道人家是怎么设计游戏的,然后他就从玩游戏的人变成一个去给别人制作游戏玩的人。
所以学习人工智能可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现在这么喜欢游戏,就让他学习如何去制作一个吸引别人的游戏。
浙江学校培养的初中生,参加全世界的计算机比赛,可以得银奖。
现在全世界急需这种人才——是未来社会最有用的人才,会制作游戏、编机器人、做无人机,这种人才需求非常大。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他从一个玩游戏者变成一个操盘手。
告诉你的孩子玩游戏是低级的,还有一种更高级的玩游戏的方法——设计机器人。
如何恢复孩子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就是做机器人,不能光是软件,只用软件他会迷失,必须软件加硬件,越是涉及到实际的东西,就会跟自然界有接触。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1
2016-2018连续3年今日头条心理类自媒体10强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文字整理:余春 徐放蕾
图文编辑:段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