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表现中的背影
无论在摄影作品还是在影视节目中,人物大多数还是从正面或侧面来表现,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传达的信息会更大。创作者较少从人的背面拍摄,因为背影看不到人的脸部表情和身体语言,传达的信息很少,但如果用得好,会更有表现力。
最有名的作品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这是文学作品出来的人物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可以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记得哪一部纪录片,导演把远方打工的女儿的录像带到她的老家,放给她的家人看。当老人看到她在外乡的漂泊,不禁背过身去抹泪,此时摄像机继续拍摄,老父亲颤动的背影传递着他内心深厚的情感。观众虽然看不到他的脸脸,却能强烈地感觉到他的悲伤和思念,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艺术与新闻不同,新闻追求真实,艺术讲究想象。你看到的不一定能感觉到,你没看到的却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背影所带来的感觉是要靠影视作品的叙事、情境和画面来完成的,对于静止的摄影作品,又是如何营造的呢?下面是我拍摄的几幅照片:
《孤行》:高大的树木,空旷的环境,老人的背影显得那么矮小而孤单,仿佛天地间唯我独在,背影的意义是靠画面构图和周边环境生成的。
《等待》:背影在不同语境中可以有多种意义解读,如果在入学时,可以读出这位童鞋对新生活的期待;如果在情人节,可以读出女孩在等待恋人到来期盼;如果没有特定时间节点,也可以解读为一个人对都市生活的思考。
《此生有你》:这是在大理苍山下拍摄的,一对恋人相互拥抱着,面对群山和古寺,他们会许下什么样的诺言呢?面向云雾缭绕的前景,他们会不离不弃吗?近景和远景共同建构一个想象空间。
《复活》:这是在巴黎卢浮宫里拍摄的。有时候,背影也可以成为衬体,烘托出主体的意义。一对游客那么认真的拍摄耶稣受难图,这一刻让我们感觉到耶稣并没有死,他仍然活着。
可能一个背影,就能唤起对战争的回忆;可能一个背影,就能感受到勇士的气概。仅以此图纪念哪些为国捐躯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