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场景
场景源于空间,不论是形态上还是认知方式上,空间既是场景元素的重要组成,同时场景也将形成一种新的媒介认知方式。早期,空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空间的内涵是无界永在,外延是各有限部份空间相对位置或大小的测量数值。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就是:U=【r∈[0,+∞)∩r=ct】;Un=【rn≥0∪un>0】。空间有宇宙空间 、网络空间、思想空间、数字空间、物理空间之分。人们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构建不同的空间理论。早期的空间被视为一种单向度的、可以被量化的物理空间,一种客观纯粹的物质对象。20世纪下半叶,“社会—空间维度”开始崛起,被作为一个范畴和领域重新提出,一时呈现整体性的“空间转向”(Spatial Turn)。
空间的属性主要包括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社会空间的研究中有三个维度:物理—地理空间、社会—经济空间、文化—心理空间。“物理—地理空间”是以“自在的自然空间”为基础的社会空间,比如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场所空间、商品的运输空间或人类的居住空间。“社会—经济空间”可以是商品交换空间、社会交往空间等。“文化—心理空间”是人在观念地把握世界的过程中建构的社会空间。比如,宗教空间、艺术空间或道德空间等带有心理文化诉求和体验的抽象社会空间。
当空间从其原始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维度挣脱出来,空间批评成为现代性批判的一个重要话语维度。在空间理论中,集大成者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就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息息相关”[19],空间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化词语,而是一个关系化与生产过程化的动词。20世纪下半叶,“社会—空间维度”开始崛起,被作为一个范畴和领域重新提出,一时呈现整体性的“空间转向”。空间转向的总体动向呈现为“地理学想象力”的提出(Geographical Imagination)。地理学想象力体现了一种联接、跨界的思想特征,它是一种知识立场的转换,“从客观知识和代表全能理性的科学向主观知识和局部经验的转换”[20]。它试图通过“空间”、“地方”、“景观”等视角对日常生活实践展开新的维度的洞察和认识,以及在资本中夺得掌控权利话语。空间成为人们从地缘角度获取可以解释事物的参考坐标。此后在对于空间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纷纷关注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比如在城市空间学、文化研究以及传播领域都进行了多学科的对话。
媒介领域对于空间的关注从英国的学者约翰·哈雷开始。他认为媒介空间是一种符号空间。于媒介而言,拿大多伦多派学者英尼斯(Harold Adams Innis)认为其具有时间偏倚和空间偏倚的特性。很长一段时间,时间性媒体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发展,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呈现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媒介的场景就是空间偏倚发展趋势的体现[21]。另一学者梅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从场景的角度提出媒介的空间性,认为电子媒介几乎断绝了物质地点和社会“地点”之间的联系,并认为媒介通过改变地点的信息特征,重塑了社会场景和社会身份。
随着电子媒介的接入,人类对媒介空间又有了新的了解。它将人类的空间感由实境转向虚境,由亲身体验转向媒介体验,构筑了一个虚拟空间——赛博空间(Cyberspace)。关注计算机与新网络技术构建起的新空间,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用“流动空间”描述互联网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22]需要指出的是,传播的空间转向不仅是地点与场景转换和抽离的物质面向,更应该具备有传播主体间性与场景中社会关系所生产与演化的传播空间结构,以及传播关系背后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网络。
New Media可译为媒介也可译为媒体。媒介是指传播的介质,它可以构成媒介空间。我们把媒介组织称为媒体,比如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就是我们当下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媒体融合。媒体之间的融合首先要进行连接,即从一个媒介空间对接另一媒介空间。如何更好的接入媒介空间呢?这就需要营造一个场景。
场景,本来是一个影视用语,是指艺术作品中的场面,又泛指情境。从戏剧角度讲,场景具体指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是通过任务行动来表现剧情的一个个特定过程。从电影学角度讲,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场景,组成了一个完整而不一样的故事。这一指向的场景更加偏向于物理空间元素所营造的布景环境,空间成为场景重要的组成元素。场景元素的组合不同,所呈现的意义也大不一样。在媒介空间中的场景,一般是指媒体与用户之间对接的一个场所或者一种方式。
当这个词被应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时,场景常常表现为与社交、购物、游戏等互联网行为相关的应用:它能够触发用户沉浸式体验或者能够使用户长时间停留,它能够使用户完成交易和支付等应用行为。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对于媒体而言,场景成为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的一个新的核心要素。场景是一种基于服务用户的连接方式,场景是一种最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场景也是一种价值交换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表现形态,基于互联网产生的新的生活场景已悄然崛起。
空间与场景的关系,在组合层面上,场景作为空间转向的重要元素,成为此空间到彼空间的连接要件。也可以说场景是一种从空间维度感知媒介生产的认知方式。从空间的角度认识场景,就等于从空间的视野感知移动时代媒体最重要的呈现形式、从空间的视野推动两种媒介间的融合。场景是媒介最直观的空间呈现形态,用空间知觉认识媒体即用场景抽离媒介的空间性,在媒介传播中用更为细节处和生活化的角度解释传播实践。比如央视春晚的双屏互动,人们用手机摇一摇,即从移动空间进入了TV空间。
需要强调的是在媒介空间中的场景,它不仅仅是媒体与用户互动的一个场所,它还受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现实和社会网络所影响,在一个更大的变化的社会网络空间系统中意义重构,从而在社会化媒体和媒体社会化的双重驱动下形成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主要是指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空间具有社会性。从列菲伏尔、卡斯特到哈维和索亚等人对这个转向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空间转向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一方面, 在多元文化的倡导和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 文化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地理学等空间学科, 与日俱增地交叉渗透, 出现了“文化转向”的趋势;另一方面, 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社会学、政治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等人文学科亦经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空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