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 赵应来//人生拾忆 (连载十三)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稷山 赵应来//人生拾忆 (连载十二)
人生拾忆
(连载十三)
稷山 赵应来
第十三部分 农田创收
1986年离开支部书记岗位后,在家专业种地,真正回归成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了。
实际上,稷山的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从1980年开始的,没过多久就分田单干了。当时我家共有7口人,劳动力就是我和妻子两人,而我还不断地外出管理工程队还有村里的事务,在家干农活的时间很少,所以地里的活实际上主要是妻子一人劳作,她那几年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为了减轻体力提高效率,家里养了一头骡子,她是割草铡草喂骡子,耕犁耙耱担茅子,种收锄翻碾麦子,农闲时节织棉子。如果说我辛苦,妻子比我更辛苦。
现在我身份转变了,一向不服输的我暗暗下决心一定把自家的农业搞好。种地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就跟着大人下地劳动,地里的农活全见过。但从15岁担任村团支书起,基本上都是理论学习、指导生产。象今天这样的单干农业还真正地需要好好补补课。
搞农业离不开生产工具。我用了一年时间不是买就是自己做,基本配齐自家的农具,如车辆牲口、梨镂耙耱、锄镰铣镢。基本满足生产需要。这些东西必不可少,因为农活的节令很重要,关键时刻必须抓住火候,否则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些工具也被邻居和巷里其他村民借用不少。
当时我家分了20亩地,百分之八十都是种小麦,其余种些棉花和粗粮。那个阶段种地主要靠牲口粪、农家肥、草木灰垃圾沤的粪等。化肥根本不能满足农业需要,仅有的就是碳铵和磷肥。多数人施肥注重的是碳铵,而我根据自己的学习判断,决定要多用磷肥。因为农家肥的成分基本就是含碳和钾,土壤最缺的还是磷。这样以来,我家的庄稼长势看似一般,但产量却比他们的高,而且籽粒饱满,色泽好看,产量都在300斤左右。这样每年除了投资外还略有剩余,80年代中期,我家已是双万元户,即存粮万斤,存款万元。
农业说来简单,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其实农业工作也有很强的科学性,当时还没有机械化,必须付出艰苦的体力劳动。记得夏季干活,经常浑身出汗,汗水浸透衣背,衣服根本穿不成,所以我干脆就脱光上衣面朝黄土背朝天,真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最难熬的农活是收小麦,老百姓叫龙口夺食。骄阳似火,炙烤大地,麦熟一响,时不我待。顶着炎炎烈日,一头钻进麦田,右手握镰刀,左手拦麦秆,一镰一镰,一步一步,低头弯腰,急不得慢不得。俗语说,一天胳膊两天腿,三天过来活见鬼。这样的劳作一般要7天至10天,才能把自家的麦子收完。再就是捆麦子,捆麦子也是有技术的,得先找一把没有干透的麦秆当做腰带,然后再一捆一捆成捆。有时捆麦子捆得手腕扎得见血不流的,回家湿水后疼痛难忍。
捆好的麦子紧接着就要拉回麦场,有牲口有车的还好,没有的就要人拉小平车了。一捆一捆放到车上,一车一车拉回去,都是人力而为,可想其中辛苦。
拉回的麦子要晾晒、碾打。那时都是牛或者骡子拉碌碡碾压。碾压完起场、扇麦、晒麦、收仓。很多环节需要人们互相配合,有时几家联合作业,有时叫上几个邻家、亲戚帮忙,都想抓紧时间颗粒归仓。如遇上刮风下雨那真是农民的灾难。记得为了加快扇麦速度,我亲自动手制作了一个扇车,铁质结构,这个扇车为我们好多家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后来不用了一直在老场窑洞放置多年,买了废铁了。
总之,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农业生产都还是古老的原始方法,主要拼得是人力,靠天吃饭。90年代后期,机械化发展很快,科学种田普及速度也加快了,可以说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大大解放了农民,粮食产量也大大提高。现在的小麦亩产达到1000斤已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的变成了现实。
所以我们要感谢中央的惠农政策,记得国家已经连续10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可见中央多么重视我们。我们要感谢国家翻天覆地的大好形势,土地政策相对稳定给农民吃了定心丸,种地不纳粮还给补贴,这样的事情哪个朝代有过?
最近看电视,常常听到一个话题,食品安全问题,什么转基因、什么地沟油、什么三聚氰胺、什么雾霾、什么污染等等,希望中央足够重视,尽快解决为盼。
后
稷
文
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