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学习打卡12月15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有很多作品表现一种家国情怀,表现了一种对当时局势的忧虑。所以在写法上、在内涵上有纵有横,在笔法上大开大合,显示出一种很豪放的格调。
那么我们下面要谈的这首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也是他的一首代表作。这里涉及到,比如说“永遇乐”是词牌名,长短句,这个跟他要表达的内容是比较贴切的。有长句、短句,整个格调是沉稳的。那么“京口北固亭”,北固亭,顾名思义,是京口的一个小地名、一个亭子。作这首诗的时候辛弃疾正在镇江任知府,而此处的“京口”,即王安石说的“京口瓜州一水间”的“京口”,是在长江南岸,即今天的镇江。辛弃疾在这里怀古——在一个特定的空间这儿怀古,就会把中国漫长的历史、漫长的时间给结合起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江山是永远不变的,人生是短暂的。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尤其是这种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幸运,所以这儿“英雄无觅”表达了一种有点儿空落的感觉,江山还是那个旧江山,依然是雄踞长江的这种态势,但是有一位英雄人物却没有了。而他首先想到的是孙仲谋。孙仲谋就是孙权,就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创业之主,他曾经在这儿建都,所以这个就是贴着京口、贴着镇江这种历史而来的。英雄走了、没了,而诗人如今走到这儿以后,自然就想到了他。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曾经在这儿建都,留下了很多舞榭——跳舞的地方。榭,有点像现在的亭子;台,亭台,是透风的;歌台,唱歌的台子。这是一种繁华,却被风吹雨打,留下的是一片荒残的景象。实际上这就是说随着历史时间长了,孙权的这点业绩,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们意识中淡化了,在现实中,逐渐逐渐起到的作用也小了。这就是一种感慨,这就是这个作品的一种格调。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斜阳草树”,黄昏时分,他不写朝阳,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营造总体格调的时候,选哪个季节,选哪个时间点,选哪片光景,这是很讲究的,这不一定意味着辛弃疾来这儿就是傍晚时候。“寻常巷陌”就是普通人家,而“人道寄奴曾住”,这也是历史把很多事情抹平了,原来住着一个大英雄,现在却变成了寻常人家。在这里也是类似,寄奴,即刘裕,这是一个历史上的英雄,他曾经两次沿着黄河一直收复长安,尽管他为了回去当皇帝就撤了兵。总而言之,辛弃疾看历史,让他眼睛一亮的人是刘裕。我们知道,辛弃疾就处在南宋处于守势的这样一个态势下,刘裕这种人会让他眼睛一亮,会让他血脉偾张。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前面的诗句,你看“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说得比较稳,但是下面“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把刘裕这种赞美,用很雄沉的句子表现出来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元嘉是一个年号,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一共三十年,皇帝到了三十年头去世。所谓“草草”,办事潦草,即北伐很是仓促。元嘉年间,刘义隆在几个将军,像王玄谟等人的策动下,在非常草率的情形下北伐。这里又说到了他们北伐准备干什么——“封狼居胥”。狼居胥是一个山,关于这个地点大致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说这个山在今天的外蒙古共和国的肯特山,在乌兰巴托东部,另一种说在中国的内蒙的狼山,但是我觉得还是前一种说法更可靠。所以这表明辛弃疾写词是有来历的。就是说草草起兵。结果怎样——“赢得仓皇北顾”。仓皇,慌慌张张;赢得,赌钱做买卖赚了才叫赢,这里却是赚得是仓皇逃跑;北顾,这个宋文帝后来在战争失败的时候,跑到山上望,然后还写了一首诗叫“北顾涕交流”,这是用的典。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前面历史沉浮,有孙权去了,刘裕起了,至于现实,实际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就是现实。这实际上就是文学上的一种比兴手法,虽然他是用的典故,其实元嘉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现状。所以他马上回到现实,“四十三年”,所谓四十三年,辛弃疾参加抗金是在绍兴三十一年,到了三十二年以后他就投奔了南方的政权,到他现在来北固亭怀古正好是四十三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整个四十三年以来都在扬州这一带,何以说扬州,在京口怀古怎么却说到扬州呢?其实,从镇江过了河就是瓜州,再往北走就是扬州。“烽火扬州路”,整个到处是战火,不断在打仗。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又回到了“元嘉草草”,元嘉北伐、草草北伐带来的是当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长驱直入的南下,曾经就到达长江北岸,来到了瓜步山。结果这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知道拓跋焘叫佛狸,他走了以后这个里面有一个佛狸庙,后来老百姓经常在这儿祭祀。神鸭,为何叫神鸭,等到一祭祀,东西呈上,鸦就来了。社鼓,祭祀土地庙一定要敲鼓。注意,所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元嘉草草北伐带来的结果是北方势力更加高涨,他的势力来了,他的文化也过来了。所以这里有一种深层的对历史的兴衰的考虑。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里把自己带出来了。“凭谁问”就是有谁问一下,廉颇老了还能吃饭吗?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大家比较熟悉,廉颇是赵国著名的将军,跟蔺相如同时,但是那是在赵孝成王时期,后来新王登基,新王上台以后他就不太得志了,也老了,跑到魏国去躲了、跑了。后来赵王又想到这个老将军还能用,于是就派一个人,这个人叫郭开,去看这个老将军,看看还能不能用,没想到的是,这个郭开跟廉颇有过节、有仇。所以这个郭开就去了。郭开去了以后,老将军一看有希望,于是就展现自己给郭开看:我虽然老了,你可别觉得我老而无用了。首先吃饭,做了一斗米的饭,然后吃了十斤肉,还喝了很多酒,很是能吃,而能吃就意味着能干,即精神抖擞地招待来者,但他没想到他遇到一个小人,这个郭开是著名的说坏话的这样一个人物。他回去以后跟赵王说,廉颇的确不错,吃了一斗米的饭,吃了十斤肉,但是他能吃不一定能干,他能吃是能消化,所以跟我坐着,顷刻之间三次到厕所遗失,遗失就是出恭,如此能吃却等于能拉,吃一锅拉一车,是用不着了的。这是一个说起来也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一个英雄无奈的故事。
这儿特别贴合辛弃疾的心情:这么多年,我被闲置着,我的抗战主张、抗击金人的主张不得志,不能影响国家大策,而时光在千古江山面前不值一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明月关口永远在那里,但万里长征的将士们容易老去,我也一样,我现在老了,还有谁想一想,找找我们这些人,让我们为国家出点儿力气,所以他最终,是在希望、失望杂陈的一个句子当中结束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