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汇·专家评课】《因数和倍数》评课 阮家英

白河县教研室    阮家英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 “数与代数”部分最重要的知识之一。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是在知道自然数的基础上,探究其性质,但内容相当抽象,在内容的编排上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没有交待“整除”的定义,只是通过乘法算式借助整除模式直接得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节课是因数、倍数的概念引入,为本单元后面的内容以及第四单元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知识学习提供了必需的铺垫。本节课王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课堂教学环节简明清晰,语言精练、亲切,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练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描述因数和倍数,同时也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完成了本课的技能目标。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

课前交流,巧设伏笔。

课前,教师渗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相互依存”这种印象。为后面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埋下伏笔。

2

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从算式切入,完成概念的有意义建构。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 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王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除法算式入手,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给算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3

抓住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学会有序思考,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能求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节课技能目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课中王老师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 思维,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独立的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的 追问“用什么方法找的”使学生暴露个性化的思考方法,教师点拨出学生思维中各自的优势,一对 一对的找,从“1”开始有序的找,再通过有效分析,取得学生的整体认同,这样的设计,让学生 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有序思考,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了结果。

4

重视数学学习活动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发展。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老师适时进行 有效的评价,对小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整节课,王教师的即时性评价 多样化,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调控和引导,特别是在学生回答出因数和倍数的相互 依存关系,教师地适时点拨激励,对学生深入思考、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了积极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学生取得新的进步又能起到推动作用,从而使学生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本节课值得研讨和改进的是:

1.王老师的设计可谓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她确定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探索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然而教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理解和表述因数、倍数的意义,以至于在后面的反馈中,学生的问题就来了,重难 点没有很好地突破。

2.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单凭记忆也不难接受,为防止学生进行“机械学习”,教师让学生观 察18、15、20的因数,并提出问题“你发现一个自然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这本是学生思维绽放 开花的时候,教师却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交流,反而是教师代替学生去发现、代替学 生去概括规律了。

3.王老师个人的素质,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课件的制作都是非常不错的!但在实际教学 中,教师的语速稍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语速,自然就跟不上教师的思维,若能稍放慢一些,可能 会有更好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做到心中有学生,处处爱学生,充分给学生思考、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 堂中自然绽放的同时,还能够开出最美最绚丽的花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