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后院墙外的两棵树为啥都是枣树?
1
2015年,万科与宝能股权之争打得热火朝天。一个叫至道书院的公众号发了篇文章《细思极恐的万科宝能之争:门口的野蛮人,背后的赵家人》。
意思是宝能的姚振华是野蛮人,万科的央企大股东华润是赵家人。那时深圳地铁还没有掺乎进来。
于是,野蛮人成了大资本的代名词,姚振华因为举牌格力电器,董小姐举起了反野蛮人的大旗,姚振华被证监会扫地出门。
从此,野蛮人不敢轻举妄动,野蛮人一词慢慢淡出人们的语境。
而之后,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赵家人一词开始流行,主要指权贵阶层,像剧里高育良的那种人,或者更高层的人物,以及所形成的利益群体。
赵家人一词出自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指小说里赵庄的赵太爷。
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赵太爷家里讲客,阿Q和来的客人说,他也姓赵,细排排比赵太爷的儿子还长三辈。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这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鲁迅才是大师,100年前说的现象依然存在。
2
鲁迅说过很多名言,现在看,很多名言都有点像鸡汤。
比如:
时间,就低点海棉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鲁迅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 鲁迅
这两句就很容易成为公司老板激励员工996的借口,让你奋斗的理由。
再比如: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 鲁迅
这句话只适合积累性的劳动或学习,用在投资上就完全不管用了,有可能越勤奋亏得越多。
当然,鲁迅的伟大在于他的批判精神,最可贵的是吃人家的饭还砸人家的锅。
鲁迅当过南京政府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也当过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相当于巡视员),但这都没影响他批判这两个政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意思是,这两棵树是一路货色。
并且,“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摘果子的人实在是太多。
3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鲁迅属于学者那一派,试图用新思想、新文化改变旧的社会,但到了1924年,他写《秋夜》的时候,他想看到的结果并没有出现。
这个时候距离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已经过去6个年头了,所以,他在《秋夜》中写道“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闪闪地䀹(jiá同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这两年,网上流行一种现象,主要是年轻人,在网上扔出一句话,如果有人问谁说的,就都说是鲁迅说的,并制作了很多表情包。
比如:
晚睡的人没对象。 —— 鲁迅
网上95%的名人名言都是瞎掰的。—— 鲁迅
还做出了更搞的:
我没说过这句话。—— 鲁迅
近日,为了应对“鲁迅热”现象,鲁迅博物馆推出了个“鲁迅著作全编在线检索系统”。系统由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资料保管部整理。包括鲁迅著作全编、译作全编及研究月刊三个子系统,分为“文章浏览”“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综合统计”四种查询方式,网友网传可以检索“鲁迅说过的话”主要是通过“简单搜索”完成。
不过,不知道是技术的原因,还是查的人太多,检索时出现“服务器错误”。
3
为什么人们这么关心鲁迅呢?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开拓者,虽然我们现在写文章的方式深受鲁迅的影响,或者说他的标准,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写作标准,但如果不是考试,谁也不想读鲁迅的文章。作为从文言文转为现代文的第一人,他的文章还是太生涩了,并且有大量的异体字,比如《秋夜》里的那个“䀹”,字典里也没有这个字。
当年,关于“她”这个字的推行就费了很大的劲。
表示第三人称女姓这个“她”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被造出来的。中国的文言文中没有这个“她”,只有单人旁的这个“他”,男女平等,都是人。但是在翻译外文作品的时候出现了男女不同的他,怎么译就成了问题。
当时鲁迅提出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伊”表示第三人称女性,但音与口语不同,等于是说的和写的不一样。没有推行得了,只有鲁迅自己在作品里用过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提出,在“他”下面标注个小小的“女”字,就像现在人大代表名单那样,他早期翻译的《希腊神话》和《伊索寓言》里有过这种用法,但对于出版来说又太麻烦,也没有推广。当时,周作人是北大教授,鲁迅还不是,是北大校长蔡元培请去代课的。
同在北大的教授、语言学家刘半农,就是二胡大师刘天华的哥提出,重新造一个字,就是女字旁的这个“她”。语音不变,能分出男女。当时的女性意识,特别是知识女性的性别意识非常强。刘半农在自己的讲义里就用了这个“她”,结果北大的女生都把讲义中单人旁的“他”都改成了男字旁,表示反抗。
现在很多人对五四之后的文化改造有异议,也有很多人提出回归传统文化,回得去吗?
回不去了,就这一个“她”,就没法回了。
现在体现出的网络“鲁迅热”有两层意义:
一是想突破现有的框架,融入更现代的世界,鲁迅自然就成了符号,被在互联网下成长的新生代所接受。
二是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制约下,又没有人有鲁迅的那种勇气,都想做天上的星星,冷眼旁观。
鲁迅在《秋夜》中写道:
“鬼䀹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枝,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怎么评价鲁迅,争论非常大,但与他的弟弟周作人,周建人比,他是一个爱国者。
这并不是他有没有娶日本老婆的问题,而是他对当时政府永不停歇的批评,而周作人,周建人就永远做不到这一点,这两个人要么逆来顺受,在么是表扬鼓掌。
“如果拿不准一句名言是谁说的,就说是鲁迅说的。”
在年轻人的网络语言里流行的这句话代表的就是不逆来顺受,相信批评能改变世界。
什么样的人更爱国,能提批评意见的人;谁更爱你,能批评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