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为什么要从唐楷入手?

一、为什么要从楷书入门

1、楷书遵循的是美的规律,是最接近人类标准审美观的文字表现形式。

如果以美女来形容,那么楷书便是女人中端庄秀丽型,瓜子脸、柳眉杏眼、樱桃小嘴,性子温和善良,拥有标准美的特征。一般来说女人拥有一两样,便有了动人的基础。同样的道理,楷书参照最标准的美,学有几分水平,便是一手相当不错的书法。

而行草等字体则如女人百态,或豪放飒爽、或温柔甜媚、或艳丽狂野,可以张扬书家的个性、趣味和情绪,但学习者理解不当很可能画虎反类犬,既不得法,又失原书意韵。

2、楷书向内追求汉字的自身完美,以楷书的结体和笔法基础,能够为其他字体衍生出丰富的变化,为表达个性与情感提供多样化素材。

楷书结体上平正工稳,用笔力求中锋①,写出来的字丰厚遒劲,即使以后再学习其他字体,也不至于虚浮轻滑。如习武练内功、扎马步,基础扎实了再使十八般武艺,才不会是花拳绣腿。

楷书在笔法上向内求妙入微,创造很多美的形态,比如点、横、竖、撇、捺、钩笔等,一笔之间的弧度、粗细、方向、力度变化极丰富,每一笔都具有美的张力。如同人丰富的面部表情,通过微妙的变化能够表达喜怒哀乐爱憎痴等诸般情绪。楷书中这些符合审美的丰富形态,运用在其他它字体中会是极佳的笔法素材,学好楷书后,其它字体触类易通,也是这个原因。

3、相比之下,行书、草书在初学时有无迹可寻之感,而楷书有章可循,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容易上手的选择。

以上内容讲为什么要从楷书入门,写完后本欲简省删之,但恐怕还有很多人不理解选楷书入门的原因,而且这里有关于书法审美鉴赏的内容,对大家理解楷书或许有借鉴意义,就留下了。

二、楷书帖精选推荐

1、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九成宫醴泉铭》(下称九成宫)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被视为楷法之极则,《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称:“清和秀健,古今一人”。九成宫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问题一:欧楷字帖选什么版本最好?

欧体作为书法的入门经典,学好会美到极处,学不得法则易俗到极处(如不好理解,打个比方:略抹口红能增添娇美,涂得跟如花似的却会恶俗难耐)。初学者如果选择版本不慎,容易对欧体从认识上出现偏差,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

推荐版本:明代李祺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也不错。李祺本丰润遒美,三井本健劲清矍,各具神彩,这两本都好。不知者直选李祺本就可以;如在两者中选择,看个人兴趣,喜欢丰润妍美的,选李祺本,骨感清健的选三井本。跟选女朋友一样,喜欢丰满或苗条,看个人爱好。

如果想参考前人学欧临本,以前推荐过清人姚孟起的临本,略失之过于平正,少一些险峻和笔墨韵味。但是,对欧楷理解还是可以的,除了与李祺拓本对照,也可以与当今欧楷名家比较来看,这样对于欧楷能有更客观的审美认识。

更多版本介绍:

北宋拓本,有李祺本、库装本、吕伯威本。

南宋拓本流传较多,较为著名的有大名成氏本翁阁学旧藏宋拓本、端方本、李鸿裔本、四欧堂本、岳雪楼旧藏本、莫云卿本、玉山草堂顾氏本、胜芳王氏本、郭琅弁本、党崇雅藏本、文嘉藏本、罗振玉藏本、小记室旧藏本、王懿荣本、过云楼本等。

当代书法家田蕴章藏有田氏本,称为最善本,并斥李祺本“刻工拙劣,点画生硬,结体僵板”(网上见此内容,未证实,不就此语评论)。我找到田氏本网图,实在不足取法。

作为初学者,强烈建议选李祺本坚持练下去就可以了。具体各版本的递藏经过和版本差异,内容太过繁复且诸多疑案,在此不表,仅列出版本名,有兴趣作研究的可以购置印刷品比较。

问题二:学欧体,除了九成宫,还有什么帖可以取法?

答:《虞恭公碑》、《化度寺碑》都是欧体代表作,可以互为参照,开阔眼界。但临习中取法乎上,坚持学《九成宫》,因为《九成宫》已经是欧阳询最成熟的作品,具有其他欧帖中所有的优点。

问题三:可以学现代欧楷大家的字帖吗?

答:千万不要!当代欧楷实是媚俗至极,有欧阳公珠玉在前,更不能观也!欧阳询方峻而不失遒美,险奇而结体中正,整饬而不失于拘谨,方能成千年楷则。当代欧楷得欧皮毛而去精髓,大失欧公笔意,扭捏做作一步三摇,若浓妆艳抹之如花,实在恶俗,以此俗体误导数代学人,实在可叹。

当代欧楷名家弟子众多,字帖出版、视频教学已成极大产业。曾为这个话题,得罪过非常多的人,前来踢场子骂人的不少,但我仍然坚持反对学当代欧楷,作为入门重要楷帖,这个影响太严重了:学此俗习,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改不过来,更糟糕的是,很多人的书法审美观也会扭曲,陷入在小趣味里无法自拔。

2、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虞世南,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首,与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为友,妙得其体,书法圆融遒丽,外柔内刚,俊朗圆腴,端雅静穆。《孔子庙堂碑》是虞书代表作,既有二王书风的遒美秀丽,又能恬淡从容,得萧散之趣,与王献之小楷作品极为接近(在很长时间内,王献之被当作晋书代表,书法地位长居乃父羲之之上),是唐楷中最接近晋人风韵的书法作品。

现存善拓本: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

此碑的原拓本在北宋已不多见了,李宗瀚藏本也不知何时所拓。此拓本大部是配陕本,其漫漶、损泐之字多是唐本。原拓本则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家,有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

现存刻石:一块在陕西省博物馆,俗称《西庙堂碑》;另一块在山东成武县,俗称《东庙堂碑);其他还有“曲阜刻本”,在山东曲阜县学,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翁方纲摹刻;有饶州(今江西波阳县)“锦江书院刻本”;有南海(今广东南海县)潘氏“海山仙馆本”等。世无传拓本。

2、还有人说:“从唐楷入手就学死了,最多学成书匠”。

唐楷最多学成书匠,这话误导了多少人。纵观历代书法,凡是尊崇晋唐法度的时代,书法就能昌盛繁荣,否则多是书风凋敝,狂魔乱舞。直至近现代,老一辈书家经历政治运动缺乏基础练习,上位后写楷容易露怯,只能剑走偏门,鼓吹此观点不奇怪,但今人能见历代大量书迹,不应该还有如此思维。

再通俗一点讲,从唐楷入手,学得好自成风格,就是大腕级;即使所谓的“学死了”,酷肖唐楷也是相当了不起(这还是天资所限、不能突破的),何谓书匠?

初学者由于眼界所限,难以分辨书法好坏,选入门帖难免人云亦云。如果连唐楷都被否定,那还有什么可学的、跟谁学?凌乱了。

(0)

相关推荐

  • ​ 中国自唐朝之后就有着学书法从楷书入门的传统

    楷书在书法史上的流派比较多,其中有以雄浑大气著称的颜体楷书,其中有瘦硬无双柳体楷书,有妩媚风流的赵体.而其中尤其以端庄肃穆的欧体楷书流传最广. <林则徐临皇甫君碑>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馆阁 ...

  • 在敦煌出土的欧阳询楷书,仅300余字,这...

    在敦煌出土的欧阳询楷书,仅300余字,这才是真正的"欧楷"面目!     在当代练习毛笔字的人群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是从"田楷"入门的,这样入门的人,存在许多先天 ...

  • 初学书法,不宜从唐楷入手,给你一张效率倍增的书法入门路线图

    为了配合中书汇年度精临大赛,切实提高大家的认知与训练水平,我们正展开系列讲座,强调深度和具体指导性.计划为50讲,这是第三十二讲--效率倍增的书法入门路线图. 一图在手心不慌--效率倍增的书法入门路线 ...

  • 学书法从什么地方入手?

    书法的基本功问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对基本功的认识与理解也各执其说.最常见的一种提法是:将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扎实.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的:"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来的 ...

  • 经典讲座|黄简讲书法──学书法应该从哪里入手?

    这可能是迄今为止 最为简明扼要 最受好评的书法讲座. 书法初级课程「笔法」 课件认为,书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笔法.笔势和笔意.初级课程有两个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如怎样准备笔墨纸等工具.二是详细地讲解用笔 ...

  • 从结字入手学书法,经典!

    11 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形态.笔画的长短疏密.偏旁的大小高低,都有一定的安排处置,这就叫做间架结构.所谓结构是指汉字笔画的组合规律:所谓间架,是指字的各部分的比例大小.虽然我国汉字一字有一字之形,形态万 ...

  • 学书法需从篆书入手?启功:无稽之谈!

    文|启功 学习书法应该有次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不管什么学问都是这样的.但什么是次序?什么是浅,到什么程度是提高.是深?说法就很不一样了. 许多人看见古代的字是先有篆,到汉朝有隶,魏晋以后有楷.有草 ...

  • 黄简视频讲座初级课程第3讲:学书法从哪里入手?

    一.讲座视频: 二.讲座要点: 黄简老师总结的本节讲座要点: 1,笔法是书法的核心. 2,学习书法,最重要就是掌握笔法. 3,王羲之笔法,是笔法典范. 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掌握本节知识,我们依然用一张思维 ...

  • 学书法不得不过的,“唐楷”关卡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国文字的诞生而出现,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最浓厚而辉煌的一刻,正是大唐.这个时期,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帝王崇尚书法艺术,文人墨客竞相习书,书法研习得到空前发展,这个时候的唐楷,以欧颜柳 ...

  • 为什么学书法从唐入手之后要尽快入晋?

    晋朝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巅峰期,艺术成就相当高,这是因为晋朝人离汉魏不远,有大量流传下来的墨迹可供他们临摹学习,师承上又是家族亲友间相传,如韦诞将书法传授给卫觊,卫觊传给卫恒和卫夫人,卫恒和卫夫人传给 ...

  • 学书法,别找捷径,找方法!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唯有勤临不辍,方得其法."临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也是书法人终生的必修课. 那么,如何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临碑临帖呢?古人和今人对此都有很多阐述,有共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