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风云之七国之乱】晁错之错(三)
读完了晁错出言不逊的《举贤良对策》,刘恒的表现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涵养。
他不仅不责难晁错口吐狂言,给当下的和谐局面抹黑,反而将晁错升官,升其为中大夫,另行重用。
中大夫,贾谊曾经干过,秩比千石,掌议论,是较高级别的岗位。
刘恒何以如此提拔口无遮拦的犀利哥晁错?
让刘恒自己公布答案吧:“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
引申一下含义:意见不犀利,就不能使当权者清醒,大家一派和谐,天天形势大好,只会令决策者麻痹,这才是治国的大患。
公元前四世纪时,以怕老婆著称的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喜欢把自己比做一只讨人嫌的低级动物——牛虻。
苏格拉底自称,他的使命是刺激一头伟大而高贵的牛一样的国家,使它活跃。
刘恒和苏格拉底一定很好沟通,他们都有高度的智慧。
既然有皇帝的优容,被骂的一大批官员们不好发作,他们把对晁错的怨恨深埋在心里。
而晁错,好运气才刚刚开始。
稍后,刘恒病死,太子刘启继位。出于对“智囊”晁错能力的欣赏和“自己培养的干部用着放心”的原则,刘启任命晁错担任内史。
这岗位,相当于首都长安最高行政长官,实权在握。
晁错的性格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现在,天恩浩荡,阳光雨露充沛,晁错更是灿烂得一塌糊涂。
他极为热衷绕开同事及上级领导向皇帝刘启作单独汇报,而刘启也从不拒绝,随时接待。
在汇报中,晁错就各种问题向皇帝刘启提出意见和建议,大概比较琐碎并且无关宏旨,《史记》和《汉书》对晁错到底提的啥建议,没有详细记录,因此,我也说不清楚。
说的清楚的是,在晁错的建议下,国家法律法规多做更改。一时间,掌握了话语权的官场新贵晁错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比他级别更高的部长级官员(幸倾九卿)。
对晁错这种不按程序办事,越级汇报的做法,官场全体同仁深表反感,却没有办法。
因为大家明白,真正惹不起的是晁错的后台——皇帝刘启,既然惹不起,大家唯有忍耐,具体的表现是沉默。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下警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终于,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对晁错忍无可忍,决定爆发。这人名叫申屠嘉,现任汉帝国宰相。
申屠嘉认为,坐直升机升迁的晁错不过跳梁小丑,滥用皇帝的信任,乱发议论,修改律法,是在挑战政府权威,间接上,挑战了自己的权威。
申屠嘉决定收拾晁错,在具体实施中,他十分讲究策略。申屠嘉派人密切关注晁错,调查其有无违法犯罪行为。
晁错向来作风高调,不拘小节,捉他的小辫子不是难事。
很快,一份关于晁错严重犯罪的证据材料摆上了申屠嘉的案头。
事情其实简单。
原来,在晁错家和其工作地点之间,是祭祀刘邦老爹的太上皇庙,太上皇庙的占地很是不小,于是晁错每天上下班都要绕行,十分不便。
如果是正常人,克服一下也就算了,如实在不能克服,对不起,晁内史,看来你只有搬家了。
可晁错不同常人,他思维活跃,行事大刀阔斧。晁错大概认为自己被死人拦路太过可笑,于是擅自施工,打通太上皇庙围墙,在太上皇庙的外围空地,为自己开辟了上下班专用通道。
由此事,可以看出晁错性格上的另外一个缺点,他喜欢盲目决策,搞拍脑袋工程,而对事情可能造成的后果预想不足。
申屠嘉对照刑法,认定晁错犯了破坏皇庙围墙的大不敬罪,铁证如山,按律应斩首。
正当申屠嘉准备对晁错动手的前夜,不知道什么原因,走漏了风声。
得到消息的晁错被吓得半死,他总算明白,有的人,是惹不起的,包括死人。
晁错知道,现在只有皇帝刘启能救自己。他连夜入宫晋见皇帝,自首哭诉。
次日早朝,自以为胜券在握的申屠嘉拿出证据,向皇帝刘启检举晁错,请求将其斩首。
令申屠嘉深感意外的是,听完汇报,刘启的脸上表情平静,显得对此事既不吃惊,也不愤怒。
随即,刘启开口:晁错穿凿的不过是太上皇庙的外围空地,并不能照套破坏庙墙的法律;况且,这件事情是经过我同意的,晁错无罪。
申屠嘉眼前一黑,他明白,刘启这是强辞夺理,他铁了心要保晁错,自己已是一败涂地。
情势之下,申屠嘉只得认输,他向刘启认错,是自己小题大作,没有调查清楚,错怪了好人晁错。
退朝后,呕了一肚子气的申明屠嘉向自己的秘书(长史)后悔不迭:早知如此,就该先行砍下晁错的脑袋再向皇帝汇报,现在反而挨了晁错的黑砖。(悔不先斩晁乃请之,为错所卖。)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审屠嘉显然没有君子的雅量,命运也不会再给他酝酿报仇的时间了。
审屠嘉回家不久,因为呕气,大口吐血,就此一命呜呼。
晁错居然气死了宰相,朝中大臣们对晁错的实力和手段大为震恐。
自此,无人敢惹的晁错在政府中的地位越显尊贵。
乌角道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铁路职工,本名李康
爱沽酒,间读史
闲散散,懒洋洋
生无异象,世居襄阳
少无大志,安享小康
闲说古人,不问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