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寻根问祖~虎门各村历史和大家一起数!
清明节到来,不少虎门人都通过祭祖扫墓的方式纪念祖先,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既是追忆先人的传统节日,各位虎门人对自家村里的起源历史又知多少?太平君从虎门镇志、村志等资料上搜集了虎门部分社区的历史和始源,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寻根问祖!
(摄:邓国锵)
村头
村头的村民以卢姓居多。追溯始源可以从3000多年前说起,在19世纪80年代考古队在村头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而从中发掘出的文物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古先民就已在此地渔猎,繁衍生息。明代,卢氏族人在此地立村,明清时期更是有船舶可直接停泊在村前。
白沙
白沙村原有刘姓人家聚居,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前后,原籍广东潮阳白石堂的郑嵩携其子天麒、天麟、天骥自武山燕子窝迁入白沙,郑氏后人逐步发展成山兜、梁屋、塘边、水围等24个坊,成为本地大姓望族。入明以后,刘氏逐渐迁居他处,白沙成为虎门地区郑氏聚居之域,另有吴、杨、钟姓村民散居村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古村落,白沙传承了浓郁的祭祖传统文化,共有祠堂30多间,其中以郑氏大宗祠为代表。而真人庙、海石寺、洪圣宫等众多寺庙则反映白沙人求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的希冀与执着。
怀德
以邓性居多的怀德,立村已有800多年。要说邓这个姓氏,就要从殷商时代说起。武丁王封季父曼在河南南阳为邓国公候,此后子孙以邓为姓散落在全国各地。
宋初邓汉黻出仕入粤,其第七代孙辈伯仲五兄弟以元字立辈称都庆堂,由此兄弟分支创业,邓元和步随胞兄元亮内迁莞城之后,选择龙头山麓立居,是为怀德邓氏始祖,衍发上庙、深巷、下庙、独树、田尾、田心、新村、矮岗、居岐、大和、远丰、雅瑶、大坑,世称大怀德十三乡。
北栅
北栅古称“凤岗”,村民多姓陈,上墩、下墩、仁中岗、河潭岗等自然村并有吴、关、钟等杂姓。陈氏祖籍河南颖川。南宋初年,陈常秩携族人迁居大宁,其六世孙陈述又从大宁迁居到此地,谱称凤岗陈氏一世祖。
赤岗
赤岗立村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宋代,在宋帝祥兴元年(1278年),赤岗一世祖何受(号茶冈)及后裔就先到了莞城,在到南栅,最后来到了赤岗立村,以何受为赤岗何族始祖,至今已七百多年。何族(四世)在赤岗开发土地之后,因而赤岗村民以何姓居多。
博涌
博涌辖有博头、博美、社岗、王屋、大卢、细卢等多个村民小组。不说不知道,各个村落的立村历史竟然均在500年以上。而博头村民多姓黄,博美村民多姓欧,社岗村民多姓叶,王屋村民以王姓为主,卢屋村民以卢姓为主。
黄村
当地世居村民有黄、李、邓、何、林等姓,以黄姓为主。北宋初,黄氏先祖从湖北云梦迁至福建邵武,南宋初迁至东莞县厚街大迳,清末再迁至此地。
清末,北栅陈姓村民在此地兴建土庐,从福建、鹤山、樟木头等地招收佃农代为耕种,佃农在此繁衍立村, “黄村”这个名也是因为村民多数姓黄而得来。
大宁
大宁在古时候主要是一片浅海滩涂,秦汉时期盛产海盐,宋初在这里设置“大宁盐场”,为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聚居了不少盐丁、役使。南宋时谭氏迁入大宁定居,其后赵、潘等姓居民先后迁入,村落逐渐扩大,因而如今大宁村民仍以谭姓居多。
虎门寨
在清朝以前,虎门寨辖区内其实并无固定居民,仅仅是当时疍民和渔民临时休憩的地方。清朝康熙年间建成虎门寨军营,逐渐有军人家属和退伍军弁在军寨南侧安家。
随后,一名叫晋淑玉的人担任虎门副将的职位,在军寨南墙之外修成俗称的大石路,成为虎门寨成村的强力助推剂,士农工商渐在大石路两旁安身立命。
陈村
陈村村民多姓陈,其祖上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从厚街新围九门山移居到此地立村。
龙眼
原在村东北面旧有大沙坝由北向南延伸,形状仿佛蛟龙,在坝头两侧有小丘对列,和龙的双眼相像,龙眼村而得名。元代,张氏祖先从莞城博厦迁入此地立村,至今也是以张姓居多。
路东
路东一带原为海滩,涨潮时水域辽阔,退潮时为滩涂,盛产牡蛎(蚝)。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沿海修基筑围、围滩招垦,中山、番禺等县沙民、渔户陆续迁入佃耕,到民国时期已形成十几个基围小村,杂居多姓。
南面
南面在古时候属军寨区域,明朝中叶,附近设陆寨与虎门水寨互为呼应,其后寨城移建于此,设铳台、辟校场,称山从寨城。清初,寨城东移九门寨,称山后寨城。
宋、元时期,这里成为沿海(江)渔民靠泊避风之地,并陆续有人上陆定居。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屯田养兵,沿威远炮台滩涂围垦,招佃成村。村名多以陈姓居多,另有刘、黄、郭、李等姓。
北面
北面在古时主要是珠江水道渔民、商旅避风落脚的地方。鸦片战争后,沿海滩涂逐步围垦成田,陆地延伸,居民聚集,渐渐形成村落,统称武山沙,而村民多数是当时从军者退役后留居于此。
武山沙
武山沙村原本是海滩,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沿海炮台屯田养兵,随后士兵屯垦、官府筑围招佃、逐渐形成基围村落。
金洲
村民以谭、梁、苏等姓居多,以谭姓为主。谭氏先祖约于南宋时迁广东,后迁至东莞县虎门金洲。
南栅
南栅原名涌源,因当时“山在海中,山下有涌泉”而得名涌源,南栅诸村以此发祥。王氏先祖于唐末五代时期因避乱自韶州曲江迁入,结庐象山脚下,村民以王、蒋、吴三姓居多,另有陈、麦、周、谭等姓。
沙角
村民姓氏较杂,以陈、梁等姓为多。沙角一带清中叶前为海岛,北面水域为海滩,是渔民靠岸停泊的地方。早在元代,沙角一带就有居民聚居。清初,在沙角建炮台,驻守炮台的炮兵退役后常留居当地从事屯垦。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此屯田养兵,在沙角一带滩地修基筑围,到民国时期已形成十几个基围小村。
小捷滘
清康熙四十二年,小捷滘原村民始祖钟氏福存公十三世孙萃乐、善乐分别携带家眷,从长安田螺岗迁途至此建村,自立村小捷滘只有一姓氏(钟),由于婚姻、工作等原因,户籍人口姓氏不断增加,除立村一姓(钟)姓氏外,其余姓氏是改革开放后迁入。
第一大姓为钟,明末从江西省迁移至广东东莞长安,清康熙四十二年从长安田螺岗迁移至本地。
宴岗
宴岗原为渔民停泊聚集的地方,元、明时期逐渐有居民迁入定居。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于虎门沿海屯田养军,在珠江口沿沙角一带围堤造田,宴岗一带逐渐变成水网沙田,村民也逐步转以农耕为主。村民以梁姓居多。
镇口
镇口村民多姓万,先祖在元代从宝安避祸到这里,刚开始在海滩边搭寮捕鱼为业,后来依山结庐定居,繁衍为虎门望族。
九门寨
九门寨历史上是内河军防的重地。清初,虎头门寨城由南面移建此地,称为山后寨城,设有九宰、鹅夷炮台。清道光、咸丰以后,寨前流沙淤积,清政府屯田养军,于此处投石修基、筑围招垦,村落渐成规模。民国时期,取当地九咀、三门口、旧寨三个自然村名各一个字,命村名九门寨。
新联
新联为水库移民村,村民多姓邓,原居厚街公社戎旗墩村。1958年修筑横岗水库,由政府统一安置到此地另立新村,取重新联力建设家园之意而名“新联”。
新湾
新湾村名多为渔民,有吴、张、陈等姓,原散居番禺、小虎、沙仔、坦头、河仔等处。
(摄:谢文玉)
不同的村落和姓氏都是有着各自的历史,虎门人你所知道的村落姓氏始源还有哪些?期待在留言区里看到你的身影!
资料来源:虎门镇志、各社区
编辑:Nan
责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