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妮谈诗歌
诗还没让我厌倦
王小妮
写诗写了20多年,对于诗我还是说不清。
诗,我们只能感觉到它,却不能完全说得清它。如果人们能完全说得清诗是什么,写诗就一定减少了魅力,一目了然、事先知道的写作还有什么意思?
常常有一个句子突然冒出来,今天感觉它可以含得住诗,明天它就苍白如水,什么也不是了,完全没有写下去的可能了。诗正是以这种飘忽不定吸引人。散文、短篇、中篇、长篇我都写过,返回来才更感觉诗的独特,它忽来忽去可是可非。诗是一条活灵灵的深河,小说是精工制作的钢筋混凝土桥梁,天然和人工的区别。河是什么,外表上很好认定,用语言却定义不了。
我总是认为,我们的生存大多数时候和诗人无关。不体会平凡,就不可能是个好诗人,而我们到这世上是来做一个人,肯定不是被设计好了去成为一个诗人。
诗还没让我厌倦。写诗对于我,还是件有意思的事。
[热诗与冷诗]
有些诗是热的,活的,比如我写的重庆醉酒。酒后,一大堆拥在一起的的想法的整理。有些诗是冷的,比如我写过的水莲,冷静,每一小节相对独立。有些短诗,几分钟间,它的主干就成了,走向相对单一。时间长了,反而破坏了最直接的东西。另有一些,会感到层次多,重重叠叠,要慢慢来,要多放一放。
人不同,所以诗人也不同。我很喜欢句号。在句号后面出现的一定是下一个句子,是必须的递进。句号催我们选择新方向快走,而不是原地停住。在我的小说里同样句号用得多。每一行诗都由于分行,有了自然的停顿,而句号相当于一个完成后的一个标识。也许这不重要,我相信好多人读诗一带而过一目十行,但是,作为一个写诗的人,他自己沉在写作中却总要反复掂量,他更重要的是重视自己“写”当时的感觉,他要清明他的诗往那里走,这时候一个句子和下一个句子之间的转换,他最清晰。
分行、分节就像一个人走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走下去不停步。押韵,就必然形成固定的节奏,不押韵的现代诗需要内在节奏。这节奏把握起来比押韵要难,而且完全无规律。我现在读押韵的诗,有种油腻腻的感觉。粘稠感。
[关于女性诗歌]
我想,女人可能更接近纯粹的写作。她们常常比男人写得更自然,更松弛。但身体只是一个表象一个层次。坐在画室中的男模特女模特,对于任何性别的画家都是个物理的描摹对象。一个女诗人如果离开了“感性性感”之类,进入了纯人的层面,她的诗反而会变得更加女性。个性,比女性重要得多。
迎面来一个穿裙装的人,路人突然高喊:那是个女的!能说明他有独到的发现吗?同样,迎面来个穿裙装的人,她自己突然高喊:我是个女的!人们不觉得她是个疯子才怪。
[关于语言]
很明显,没有语言,哪里有诗。但是,关于“在家的感觉”,“存在的家园”,“语言即世界”,想出这些空荡荡干巴巴的词汇的不是写诗的人,或者不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说话。远处有一片建筑群,有人说去看看吧,那里是别墅。走近去才发现,那不过是些水泥框架。未完成者。无血无肉者。我感觉真正的诗,是容人安居的寓所,理论却是住不得人的空架子。不是不需要命名者,但是写诗的人不需要他们。我可以给语言安装上5个新命名,而写诗的时候还是要回去找我自己的方式。
写诗的人常常凭感觉认定某一个词是结实的,飘的,有力的,鲜艳的,凭这个词和其它词的相碰形成了诗句。这时候词所含的属性往往只是一次性的,在另一个语境里,它很可能不结实不飘不有力不鲜艳。一次性,哪里找得到规律?哪里给理论以出现的机会?写诗的人都有他自己对语言的敏感和选择。而通常人们判断说,那是诗的语言,也许恰恰是酸腐的陈词滥调。诗的语言必须活着而新鲜。总结不出来的。一旦能总结必然开始了生硬。
[关于古典与理论]
中国古典诗词被定义为“营养”?我觉得这营养离我们越来越远,产生它的那种特有的节奏,心态,词汇,包括支撑它的山川地貌全都变了。有些东西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者还有那么一点点影响到今天,我想有张力,有结构,有模糊性。但是它的魂儿断了,或者叫魂不附体。我们现在非常需要回到诗本身,一首诗怎么展开,怎么走向,不能总是在诗的外围纷乱评说。
至于哲学,维特根斯坦等等,披长外套的大师多了,喜欢总结概括抽象。但是那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他做他的大师,我写我的诗。这世界上没有真理,真理都是有限定的,是人给出来的一个命名,人为的说法或说服。假如有真理,诗就是反真理。假如有人做命名,诗永远都在反命名。非要说诗是什么,我只能说,诗是现实中的意外。
[写诗几乎是不需要时间的]
我写诗都是偶然,不过是很多偶然连在了一起。我以为,写诗是几乎不需要时间的。一闪而过的东西,不耗时不耗力。但是,这不说明它不重要。我理解的诗,就是心里有事儿,抽空把它记下来。有许多感觉,只是在心里掠过,这个掠过的过程,远比诗被写出来,被阅读欣赏的过程重要。我曾经说过,诗,是我的老鼠洞,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样,我比别人多一个安静的躲避处,自言自语的空间。我没太多奢望。
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太多了,一个家里杂事无数,而我喜欢干这些,做饭,擦地板都重要。
[关于诗意栖息]
我和徐敬亚住在南方,并没有“诗意地栖息”。诗意,是个虚幻的说法。吃了摇头丸,连连说胡话,它就是胡话之一。哪个活生生的人没活着?哪个人不是日出日落。最令人怀疑的说法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有“诗意地栖息”。人的全部不可能是诗意的。诗意,只发生在瞬间,写作或者阅读中,短促极了。
还有一个词,我不喜欢,就是硕果累累。这个词害了不少人,一辈子的目标就是死后的硕果累累。人不是为了结果子才来到世界。人更生不出来什么硕果。什么是硕果?以什么标准衡量?我们在这世上是来活着的,不是来结果子的。我理解活着的标志是渺小,是安身立命,不是大斗张扬来收获名声的。这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点。
各人有各人的硕果。同样的果子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是苦果、恶果。
人不可能飘飘欲仙。我不过是一个闲人,每天闲散地呆在家里。也出门,也见朋友,只是不善于说话,90%的时间里我一般都是在听。“说诗”我更不会,讨论诗的时候我在场和不在场都差不多。我不是不愿意谈,是谈不清。诗是个复杂的东西,妄谈不如不谈。诗是要小心敬畏的东西。
王小妮,诗人。海南大学教授。现居深圳。出版有诗集《出门种葵花》、随笔集《安放》、非虚构作品《上课记》《上课记2》、小说集《1966年》等各类著作33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