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646期】【特别推荐】【河南】《智泉流韵》总编辑郭进拴原创《根在汝州》【之七】

鲁慕迅谈艺录

     生命的运动在艺术中作为一种感觉所表现的韵律之美,开启了我的生命美学观。
                                                                                                                                                     〖JY〗             ——鲁慕迅


     问:中国画中,最美之品是花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走入花鸟画创作领域的?
     鲁慕迅:我从小在舅家姨家的花园中,在乡居山行的村野间,已与花鸟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大方向下,又兼在报社工作,虽爱花鸟却不能画花鸟,直到“文革”中因政治原因将我调到公园当美工,才算因祸得福,得偿夙愿。在公园的六七年间, 我画了几大本花卉写生,还给湖艺美术系教了一段花鸟画课。我从此画起花鸟画来。
     问:对您的创作来说,写生和临摹的关系应如何处理才最妥当?
     鲁慕迅:写生和临摹也就是师自然和师古人,二者都是创作的准备。然而写生不仅是搜集素材,也是感受自然的生命之美;临摹不仅是掌握传统的技法,也领悟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写意才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画自己的感受,画主观的情意。
     问:草木鱼虫、流水飞鸟对您作为一个花鸟画家的生命感悟,意味着什么?
     鲁:一件作品就是一个艺术的新生命。这个新生命是主客体两种生命基因互相撞击、融合,在主体的感情世界里孕育而成的。
     问:花鸟画善借物比兴,在表现人格精神方面比山水、人物更具潜力,请谈谈您的认识。
     鲁:人有君子小人之分,好人恶人之分;花鸟与人的生活亲近,因此以花喻人,不论在绘画诗文中都是数量最多,比兴也最为深切的。
      问:您平时爱读什么书?受哪一句画论或画跋的影响深刻?
      鲁:读书较杂,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历史政治,多有涉猎。就绘画理论而言,最爱谢赫的“气韵生动”四字与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一语。“气韵生动”,即生命的运动在艺术中作为一种感觉所表现的韵律之美。它开启了我的生命美学观。
     问:在您看来,花鸟画写意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鲁:“意”是心上音,是自己心灵的声音;“写”是要求像书法那样把笔墨作为感情的载体,而不仅是造型的手段(更不是描绘对象真实的手段)。写意不仅是指意笔画,也包括工笔画;不仅是绘画,也是中国的戏曲、舞蹈、音乐以及民间艺术的共同的美学特质。相对于西方艺术来说,它可以说就是中国的艺术精神。
    问:在今天,画画对您仍然是必须的吗?今天画画的您与20年前的您有哪些差异?
    鲁:画画是需要以全身心投入的一项创造性劳动,所以它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满足。过去为政治服务是带着枷锁跳舞,“文革”后不再提为政治服务了,变成为社会主义主旋律服务,这是政治家的需要。然而艺术的社会功能只能是通过审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一点和政治家的要求应该是殊途同归的。现在画画和过去的不同之处在于:只要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同时我也不受市场的左右,充分享受着精神的自由。
      问:艺术家被制造成“明星”,被社会认为成功,很重要吗?
      鲁:这是市场条件下的产物,某些画家热衷于包装炒作,把自己变成商品。处于商业大潮中的真正的艺术信徒,仍然是需要甘于寂寞、安于清贫的。我不是明星,也不想成为明星。编辑部要我提供10张生活照,我只能提供三四张,而且最好一张都不用。画即是人,已经够了。
      问:在今天推动您的艺术创作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最大的“敌人”是谁?
     鲁:最大的动力来自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悟,有感而发才有真艺术。最大的“敌人”是世俗功利的诱惑和干扰,还有就是自己的满足与僵化。
     问:如果艺术是以展现您的表达,您最想为什么理由而艺术?
     鲁:通过艺术把一颗真善美的心献给世人。
     问:生活中除了画画以外,您还有什么样的爱好?
     答:我最爱京剧。它是舞台上的写意画,它对中国画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十分重要。我看戏既是欣赏,也是学习。我小时候还多次登台演出哩。
    问: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您愿意回到哪一个时代?生活中最理想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子?
     鲁:我愿回到童年。尽管我的童年大半是在战乱和灾难中度过的,但它仍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岁月,充满着亲情、童趣、幻想和憧憬,能够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以一颗童心爱世界,没有世俗功利的污染。不过即使真的回到童年,我也不愿舍弃以后几十年间风风雨雨的人生体验。对于老年的我来说,最理想的生命状态是:童心不改,老骨犹坚,跬步渐进,与日俱新。
       中国出版集团主管,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的《艺术沙龙》(2008年秋季沙龙)还发表了鲁慕迅的《一棵草一个小宇宙》、《杲曰融融》、《日本海棠》、《一帘竹影伴书声》、《化蝶》、《留春住》、《竹影窗间画》、《鱼戏图》、《绿满春山》、《瓜叶菊》、《三友图》、《秋光如水》、《醉卧东篱》、《秋语》、《春田》、《风高知节劲》等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2008年4月7日,我有幸陪同80岁高龄的汝州籍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鲁慕迅先生以及“清茶谈艺”绘画学习班的十几个汝州画家一同游览了大峪乡的石留寨。

        我们一大早就从金庚医院对门的锦绣宾馆出发,经汝登公路,左盘右旋,驶入了一条水泥铺就的村村通乡间公路。一路上,鲁老望着车窗外万紫千红的春色,显得非常兴奋。他告诉我:“现在南方有好几家大企业、大老板答应为我建艺术馆,我都谢绝了,我是汝州人,艺术馆要建就要建在家乡。前年市领导专门派人把我请回来,并带我看了几个大企业,非常热心地决定要建艺术馆。我打算将来艺术馆建成后,将我收藏的全部古今名画都捐赠给艺术馆。我收藏的一幅古画,现在有人出资3000万,我也没有卖给他,现在这幅画我不敢放在家里,而是存放在朋友那里,将来也要捐给艺术馆。”
        鲁老热爱家乡的一颗赤诚之心,令我既感动,又敬重,我也企盼着“鲁慕迅艺术馆”早日建成。
       我们的车子停在了石留寨下的青山后村,村中四周桃花红,梨花白,成群结队的黑蝴蝶在翩翩起舞,村中的狗儿也在摇着尾巴欢迎我们的到来,时有松鼠在崖头蹿来蹿去,在这里仍能看到“草帽对袄,荷锄别镶刀”的传统的农民形象,黄牛驮着梨耙慢悠悠地从街上走过,羊儿叫,狗儿跳,漫步村街,徜徉田畴,一幅古老的田园牧歌图画,出现在我们面前。
       村中有一棵大皂角树,躯干虬曲,枯似焦炭,一块块皱裂的树皮就像是氧化了的黑铁铠甲。整棵树就像是一个佝偻着身躯的老人,曾经年轻挺拔过的躯体已日趋萎缩和暗淡,然而它还在风风雨雨中站立着,站立在生命和死亡之间,成为一道风景;它已经没有了阔大浑实的树冠,几根新枝横斜交汇着,枝条上冒出了几片新芽——展露给世人以新的希望和生机。
        我们初次见到这棵树的人都为它捏着一把汗:有的枝条也就手臂粗细,实在是太孤单,太孱弱了,仿佛随时都会被死亡的手指掐断。可是,一年,又一年,多少人步履匆匆地走掉了,它依然坚挺如故,于是,它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种象征,成了人们共有的欣慰。
       人们默默地为它祈祷。这里的老人们说:“这棵树啊,是树中的神,前几年有个大城市来的人出价8000元,要连根把它拔走,我们没有卖给它。”
        这棵树的老根暴露在山路上,断崖前,有的地方像蛇头,有的像乌龟,有的像飞鸟,鲁老掏出照像机,从各种角度拍下了这些奇形怪状的老树根。
       此时的蓝天白云下,是开满了桃花、梨花的山,山半腰,烟雾腾腾,真是一幅淡墨山水、鸟语花香的图画。我说:“鲁老,如果不是亲临现场,恐怕在画室是想象不出这样的美景的。”
       鲁老说:“光有现实还不行,还得有想象。画面上不能平均对待,该细则细,该粗则粗,我们要有一种闲情,不赶路,不赶饭,用心去观察,体验,闲情是艺术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匆匆忙忙不行,要慢慢走,慢慢画,细观察,处处留心皆学问,万物静观皆自得。”
       据鲁慕迅“清茶谈艺”研究会会长王奇松介绍:“去年鲁老从武汉回到汝州,让每人拿出两张作品像医生号脉一样,针对每一个人的情况,指出优缺点和今后努力方向。他此次回乡,一不收1分钱礼,二不拿1分钱东西,三不接受宴请,吃家乡的馒头,喝家乡的稀饭。在自在庵办了个‘清茶谈艺’绘画学习班。那地方离城远,他把大家集中在那里,不被外界干扰。他说:‘我们是搞学问,不要给领导添麻烦,也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不要张扬,结束时,再宣传,所以希望大家努力呀,将来宣传,也不要宣传我,要宣传大家,我们一定要埋头苦干,干出成绩来!’这次鲁老回汝,又带领我们连续几天上山写生,明天下午还要在金庚医院会议室,逐一品评我们最近画的画。”
        我们边说边来到了半山腰的一片树林中,鲁老指着这片林子说:“一幅画的成功,有很多机缘,画逆光和亮的树,很有情调,不是太阳直射,逆光,有看不清的东西,才引人入胜。都画清楚了,反而不好。要让看的人自己去想象。好画是欣赏者和画者共同完成的。画要有文化内涵,朦朦胧胧的,言犹尽而意无穷。”
       鲁老见了路边的野牡丹,也要蹲下来仔细观察、拍照、见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也要捡起来研究半天,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我们中午在一家农家石磨周围进行了野餐,大家纷纷把自己带的食品、饮料、水果掏出来,摆放在石磨上,有说有笑,共同品尝。饭后一鼓作气登上了石留寨。
       石留寨上石屋众多,有指挥部、炮台、水井、库房、兵营等等,放眼山下,如大海狂涛,苍苍莽莽,有的似海鲸,有的似卧牛,寨墙四周如刀砍斧削,绝对在别处看不到这些奇异的景致。在石留寨巧遇到了我20年前结识的文友刘金瑜,我当年赠送他的《张宇小说选》,他说至今仍还保存着,他家住大峪乡青山后村,已有3个子女,家里养的老母猪一窝下了十几只猪娃,他还从山上采回了3个大蚂蜂窝。
       鲁老手指石留寨四周的自然风光,动情地说:“我们在山下看的树根,多丰富,多美,我们就是要在这千变万化中发现美的东西,发现美的节奏,美的韵律。到大自然中来,吸收营养,无论画画,写文章,大自然万师造化,这就是老师。凡书画有韵则有美。音乐有长短高低,绘画有粗细,浓淡,要讲节奏和韵律,将美的东西改造加工,更加鲜明,韵律更美。我们登山,那苍茫的气势,能开阔胸襟,摆脱媚俗,借大自然充实自己。求艺之道,半在修炼,半在悟性。修炼者,朝斯夕斯,矢志不移,甘于寂寞,安于清贫,不计毁誉,尽去杂念,作虔诚的艺术信徒;悟性者,乃对艺术真谛的深刻领悟与对艺术规律之深入把握。对一个大画家来讲,要很全面,如齐白石花鸟、山水、人物都好,张大千山水削人物削花鸟都很精到,大家要很好学习,研究。我画花鸟吸收了很多山水画的东西,前几年我画菊花叶子从陈子庄山水画的皱法搬到勾叶脉里。山水、花鸟互相借鉴,不能有偏见,我的两个教师既画山水,又画花鸟,第一个启蒙老师擅长画石头,要博和专相结合,有些人一辈子就会画梅花或竹子,那叫什么专家?比如京戏有很多名演员,演黑头的能反串青衣、武生等。”
        下山时,有一片红土地,四周开满了桃花、梨花,鲁老停下脚步说:“把这片红土地作底色,再画上几棵花草,就是一幅很不错的画。我们搞艺术,就要作虔诚的艺术信徒,高官厚禄、百万财富也不为所动。要安于清贫,甘于寂寞,这是我的座右铭。名利两字,影响团结,我在深圳搞画展,工作人员把我的画挂在中间,我坚决拿下来挂在后边不显眼的地方。要有平常心,看淡名利。我在武汉参加一个活动,省委书记来和大家照合影像,我提前走了,他来,我不照,我是搞艺术的,从不拿和名人照像、合影当成到处宣传、炫耀的资本……”
       这次陪鲁老游石留寨,听鲁老谈艺术,先生那生性宁静、待人宽厚而仁慈,甘于淡泊,襟怀高远,心胸豁达,潇洒飘逸,追求真善美,炉画书诗,透视历史,拥抱自然,咀嚼生活,直面人生,以寻求艺术的真谛的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真是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跟着先生学艺术,学做人,受益匪浅。我为故乡有这样的艺术大家而骄傲和自豪!

自在庵清茶谈艺  

        曾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受到表彰奖励的“人民美术家"
鲁慕迅先生,从2006年开始,不顾高龄,每年都回故乡汝州讲学。 
      他的学生回忆说,2006年,鲁慕迅踏着当年北方的第一场瑞雪回
到他的故乡汝州市,躲在远离市嚣的自在庵内,和家乡的美术家及美术爱好者举办了一场为期10天的别开生面的“清茶谈艺”活动。这是名副其实的“清茶谈艺”:其谈艺的主角鲁慕迅先生不收半文报酬,不惊动官方;不接受宴请,不接受媒体采访报道,关起门来清茶一杯谈艺论道,敞开心肺真情一片言传身教,不搞花样形式,唯图受到实效。此举被文友传诸社会,有业内的大家圣手连声否定“不可能,根本不可能!”然而,他们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事却被鲁老变成了千真万确的事实!鲁老说:"作为一个人民的艺术家,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应身体力行带头改变当前学术活动中的不良风气。"“清茶谈艺”让我反想到当前艺术活动中的一些弊端:君不见,大小书画展都得动动“剪”,是个研讨会都得“喇叭”吹;开个沙龙谈谈艺,十个文友九个醉;“艺术大家”来采风,地方官员鞍前行;麦克风前讲一通,大把票子搂袋中,入山写写生,也得上上镜;不管是“星”不是“星”,接了“红包”我就捧……此风不刹,我们的艺术就很难进步,此弊不除,我们的艺术家们就担当不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清茶谈艺”不仅是文艺界保持和发扬艰苦朴素作风的具体体现,而
且也道出了一些正直文人淡薄名利、敢于叫板当前学术活动中的不正之风的品质和风骨,进而也把近年来一度误入吃吃喝喝、吹吹拍拍、玩花架子、做官样文章、雷声大雨点稀的学术活动从歧途中拉了回来,还艺术活动清茶论道、、切磋技艺、互相批评、百家争鸣、共同提高、求真务实的清明之风。真正的艺术来不得半点的矫柔造作、吹拍张扬和巧夺豪取,只有脚踏实地、坚韧劳动、孜孜以求、默默进取、无私献身,才能得到艺术的真谛。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强调指出:一切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要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这是对广大艺术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我们要从日常的具体学术活动中,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维护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

        鲁慕迅先生在《有竹居艺谈》中说道:“艺术是人格的化
身,必先有独立的人格,方能有独立的追求,独自的面目。”因此,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必须从自身做起,带头抵制目前艺术活动中的不良学风,加强自身修养,将做人与为艺溶为一体,甘于寂寞,安于清贫,做虔诚的艺术信徒,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倡导“清茶谈艺”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而且还需要付出和牺牲。
在艺术商品化,万艺钱独尊的环境下,不计酬报讲艺,首先要战胜世俗
的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同时自己要率先奉献。敢于抨击时弊并率先从
自身做起,弘扬清廉之风者,此乃真正的的大家风范!我们呼唤越来越
多的“清茶谈艺”回归到日常的艺术活动中来,还艺术活动以本来的面
目:尊重艺术规律,改革学术陋习,转变艺术作风,做真人,出真品,
此乃艺术界之幸矣!  
        2012年5月13日上午,汝州籍著名书画家鲁慕迅先生从广东深圳赶回家乡,为重建自在庵揭碑。

    自在庵修建于明代,原为风穴寺退院方丈静修之所,后屡遭战火毁弃。2002年,杜志强出资重建自在庵。经过10年的修建,已建成山门牌楼、如意桥、自在楼、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名人碑刻林等建筑,成为文人雅士聚居的胜地。2006年12月,心系家乡文化事业的鲁慕迅先生在此义务为美术爱好者举办了一场为期10天的美术讲习。鲁老谦称此次讲习为“清茶谈艺”,此举被文艺界传为美谈。
    揭碑仪式前,85岁高龄的鲁慕迅先生再次向书画爱好者传授了艺术之道。

《智泉流韵》微信平台

 原创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