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主要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 | 苹小卷叶蛾
苹小卷叶蛾又称苹果小卷蛾、棉褐带卷蛾、小黄卷叶蛾,属鳞翅目卷蛾科,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影响果品质量。该虫分布很广,遍及东北、华北、华中、西北、西南等地区,除了梨树外,还可以为害苹果、桃、李、杏等多种果树。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2MTIvMjE0OTcyNDg3XzFfMjAyMTAyMDYxMjA5Mzk1NTI=.jpg)
田间症状
叶片被丝缀连,幼虫潜居缀叶中取食为害,新叶受害严重。树上有果时,常将叶片缀贴果面上或将两果缀连在一起,在叶果间或两果间啃食果皮,将果面啃食成一个个小坑洼状虫斑,多雨时常易导致果实腐烂。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mm,翅展15~20mm,体黄褐色,触角丝状,下唇须明显前伸;前翅略呈长方形,自前缘向后缘和外缘角有2条浓褐色斜纹,其中1条自前缘向后缘达到翅中央部分时明显加宽,前翅后缘肩角处及前缘近顶角处各有1条小的褐色纹。卵扁平椭圆形,长约0.7mm,淡黄色半透明,数十粒排成鱼鳞状卵块。老熟幼虫体长13~18mm,体细长,翠绿色,前胸盾和臀板与体色相近或淡黄色,臀栉6~8齿。蛹黄褐色,长9~11mm,腹部背面每节有2排刺突,尾端有8根钩状刺毛。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2MTIvMjE0OTcyNDg3XzJfMjAyMTAyMDYxMjA5Mzk2NjI=.jpg)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A2MTIvMjE0OTcyNDg3XzNfMjAyMTAyMDYxMjA5Mzk5Mjc=.jpg)
幼 虫
发生规律
苹小卷叶蛾在辽宁、河北、山东果区1年发生3代,在黄河故道和陕西关中一带1年可发生4代,均以低龄幼虫在粗翘皮下、剪锯口周缘裂缝中等伤疤处结白色薄茧越冬。第2年梨树花序分离期开始出蛰,转移至幼芽、嫩叶、花蕾上为害,展叶后开始缀叶成虫苞为害。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幼虫老熟后在虫苞中化蛹,蛹期7~8d。羽化时蛹体一半抽出虫苞。成虫产卵于叶片和果实上,卵期6~11d,幼虫期19~26d。华北梨区越冬代和1、2代成虫出现盛期分别为6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上旬。2代以后幼虫逐渐开始为害果实,最后1代幼虫于10月开始越冬。
防治适期
越冬幼虫花序分离期出蛰,花序开始分离至开花前和落花后2个时期分别是药剂防治的关键节点。发生不严重的果园可在花后施药防治。第1代幼虫的防治可结合性诱剂测报,在诱蛾高峰出现后5~8d施药防治。
防治措施
消灭越冬虫源
发芽前刮除枝干粗皮、翘皮,破坏害虫越冬场所,并将粗翘皮集中烧毁。然后在萌芽前全园喷施1次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晶体60~80倍液,杀灭残余越冬幼虫。
生长期喷药防治
上面已列出苹小卷叶蛾的药剂防治适期,可选的常用有效药剂有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25%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240g/L甲氧虫酰肼悬浮剂3000~4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4000~6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2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200~1500倍液、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40%灭多威(快灵)水剂1500~2000倍液等。
其他措施
利用成虫的趋性,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虫,如性诱剂诱杀、频振式诱虫灯诱杀、黑光灯诱杀、糖醋液(糖∶酒∶醋∶水=5∶5∶20∶80)诱杀等。在各代卵发生期,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每代放蜂3~4次,3~4d1次,每次每株放蜂1000~2000头,防治效果很好,并可兼治多种其他卷叶蛾、食心虫等鳞翅目害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梨园苹小卷叶蛾防治技术图谱
声 明:
声 明:本文摘编自《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20年第12期“梨园苹小卷叶蛾的诊断与防治实用技术”(闫文涛,张怀江,岳强,仇贵生,孙丽娜,王雅偲)。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和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中国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