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证明,被中原视为蛮夷之地的荆楚竟是黄金大国!超震撼!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大国之一,据《史记》记载“楚之祖封于周”,其历史非常悠久。楚人本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但当时南方属于荒蛮之地,因此被中原各国当作蛮夷看待。
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荆楚不仅盛产令人瞠目的青铜器,冠绝古今的丝织品,独步海内的髹漆器,文化底蕴十分丰厚,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当之无愧的“黄金时代”!
楚地黄金矿藏之丰富,《禹贡》中就已提及;《管子》也说:“楚有汝、汉之金”;《战国策》中更是直言“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而将黄金作为称量货币、制成器皿使用,更是开风气之先!
黄金货币
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由于黄金价值高、易分割、体积小、好携带、耐存储等特点,使其在战国时期,作为货币开始履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责。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楚国的黄金流通最为盛行,其金币的出土数量远超其余诸国的总和。
楚地大宗金器及金币出土地点示意图·四库全叔拍摄
1、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金器重逾8000克
2、河南扶沟古城村出土金币重逾8000克
3、安徽寿县南郊出土金币重逾5000克
4、安徽寿县双桥区东津乡出土郢爯金币重逾10000克
这件1982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南窑庄的郢爰,以前在南京见过,这次在四川又再次见到,实在是件明星文物!郢爰金版大体呈长方形,底边不太规则,整体有些弧度。上面有完整的“郢爰”阴文印记35个,半印11个,这些印文应该是用铜质模具凿打而成。这种整块的金版为一次铸成,大宗交易可以使用整块,小额交易则要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由于要先用天平称量之后才能支付,因此它属于称量货币。
郢爰金版·四库全叔拍摄
楚国的黄金货币之所以名“郢”,是因为郢曾为楚国的国都。商承祚先生在《长沙古物闻见记》中作过精辟的论述:“郢者楚都之通称也。楚都纪曰郢;后都鄢曰鄢郢,曰郢;最后徒寿春亦命曰郢,盖郢者楚人所以名城。”也就是说,“郢”在楚人那里就是“城”的意思,也是楚国都城的通称。“爰”则为货币的重量单位。
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扶沟古城村孙本立、赵根旺二人,在古城西门内挖石灰池时,发现了窖藏重达81833克的楚国金币392块,这是其中的一件。
楚金币版·四库全叔拍摄
这是同窖藏出土的“口爰”金币。说起来,扶沟古城村这个地方,位于鄢陵与淮阳之间。战国时鄢陵属楚,淮阳古称陈,也是楚地,还曾作过楚国的首都。因此,扶沟古城村出土如此大量的楚国金币,便也很好理解。
“口爰”金币·四库全叔拍
楚国金币主要根据上面的刻文来命名,比如“郢爰”、“陈爰”、“融爰”、“卢金”等,其中“郢爰”最常见,因此也用它来代指“爰金”。古城村同窖藏出土的“卣少”金币,其刻文是比较少见的一种。
“卣少”金币·四库全叔拍
楚国的金币在宋代就有被发现的记载,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曾将其称为“印子金”,只不过,上面的刻文被他误读成了“刘主”,以为是汉代淮南王的“药金”。无论是整版的“郢爰”,还是切割后的小块,如这枚楚金,称为“印子金”其实也蛮形象的。
楚金币·四库全叔摄影
荆楚大地上的黄金除了被做成金币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如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三戈戟,上面的铭文就用金丝进行了镶嵌,这种工艺也称为错金。
三戈戟·四库全叔摄影
三戈形状大体相同,均为窄长援,援的截面呈梭形,援的跟部上方出扉,胡部比较长,阑侧有三长穿和一个小穿,内(nà)上有一横穿,后端有双线云。
三戈戟·四库全叔摄影
这三戈当时装在同一根竹柲上,制作相当精良,而且,三戈联装但不带戟刺者,非常罕见,是难得一遇的珍品。
三戈戟·四库全叔摄影
每件戈的援及胡部均有“曾侯(左辶右與)之行戟”鸟篆错金铭文,曾侯(左辶右與)据推测应为曾侯乙的先辈,这是他曾经用过的兵器。
三戈戟·四库全叔摄影
2000年湖北襄阳沤庙镇梁家老坟出土的错金鸟篆铭文戈,为长援,援上有脊。阑与援之间有一个半圆形穿,再向下是两个长穿。内部有圆形和蘑菇头长形穿各一个。内两侧饰错金云纹,云纹正反两面相对。援及胡部有错金铭文二行6字“曾候昃之用戈”,说明是曾候昃的兵器。
错金鸟篆铭文戈·四库全叔 拍摄
这件金光闪闪的事物,叫作带钩,出土于曾侯乙墓,是他用来固定衣服的腰带上的用具。
金带钩·四库全叔 拍摄
那时候的腰带大多用皮革做成,带钩在使用的时候,要先将钩尾固定在革带上,系要带的时候,用钩头勾住钻有孔眼的革带另一端,如此便可束腰了。
金带钩·四库全叔 拍摄
1966年湖北江陵望山墓地出土了一件鎏金龙犀纹铜带钩,钩头较小,钩身较宽,精铜铸造,立体感很强,表面鎏金,钩背有圆形钮。保存完整,工艺精美,制作考究,是研究战国时期楚地鎏金工艺和衣饰用具的重要实物资料。
鎏金龙犀纹铜带钩·四库全叔 拍
这件金虎2015年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曹门湾墓地,其含金量约为87%,才用了采用了锤锻、模锻、冲孔等工艺,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采用这些工艺的实证。
金虎·四库全叔 拍
黄金器皿
荆楚大地上的黄金器皿,以曾侯乙墓出土的为最,不仅数量多,份量重,工艺精,造型美,而且是目前先秦时期金制器皿的首次成批发现,意义重大,非同一般!
这件素面金杯,光素无纹饰,方唇敞口,束腰平底,器壁较厚,口沿外侧有对称环耳。
素面金杯·四库全叔 摄影
盖面呈半球形,盖边内沿有3个等距离的衔扣,正好卡在杯内,可谓匠心独运。
素面金杯·四库全叔 摄影
这件变形龙纹金镇,顶部有一个环钮,钮上套一圆环,围绕环纽饰数圈变形龙纹,变形凤纹、重环纹、斜角云纹等纹饰。
变形龙纹金镇·四 库 全 叔 拍 摄
这件金镇是做什么用的呢?它是用来压住席角的。我国古代的人们曾长期席地而坐,席子是当时最常用的生活用具之一。为避免起身时席子移动,这四角就要用镇来压住。
最后隆重介绍一下蟠螭纹金盏,它为盛食物的用具,重2150克,含金量约99%。全器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器形别致、庄重美观,是已出土先秦金器中最重的一件。
蟠螭纹金盏·四 库 全 叔 拍 摄
盖顶有圆形钮,钮下有四足连接器盖,盖面四周饰蟠螭纹、綯纹、勾连雷纹,具有鲜明的荆楚特征。
蟠螭纹金盏·四 库 全 叔 拍 摄
盏身为平口,口沿下饰一周凸起的蟠螭纹,并饰两环形耳,三条器腿呈倒凤首形。可别小看这些蟠螭纹,它的上面还浮雕有尖状云纹,细如毫发,其铸工之精,远远超过同一时期中原铜器上的类似纹饰,是已知早期金质器皿和战国黄金浇铸技术的顶级杰作。
蟠螭纹金盏·四 库 全 叔 拍 摄
出土时盏内还有一把镂空金漏匕,这是专为从汤中捞取食物的用具,类似于现在的汤匙+漏勺。匕的首端为椭圆弧形,饰镂空变形龙纹,柄身扁平细长而微带弧度,含金量达87.45%。
镂空金漏匕·四 库 全 叔 拍 摄
荆楚大地上这一组金质容器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标志,为此后黄金制品的大发展奏响了号角。
注1: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