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阳虚寒凝,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气血不足,阳虚寒凝——谈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精彩讲座)
宁宁nn 3天前
I导读:本文是经典基础扎实,又临床经验丰富的李宁宁大夫的一篇讲座,介绍了她临床擅长应用的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看李大夫是如何层层叠进地分析出“气血不足,阳虚寒凝”的方义,又是如何在具体病例中用这么一个小方子化腐朽为神奇的呢?(编辑/王超)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理论解析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宁宁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源自于《金匮要略》水气篇,用于“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入旋盘,水饮所作”之水气病,然临证抓本方之病机,可广泛用于多种疾病。这里,跟大家分享下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的理论解析及临床应用。
一、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的理论解析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两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张仲景在这里提到了气分,什么是气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条文: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短短一个条文,就把该方的病机,临床症状描述的很清楚。
其实我觉的上面这两个条文应该是一个条文,下面的条文解释了上面这个条文的病机,只是为了讲解,我也把它分开了。
我们先来看条文,仲景方的病机,还是要在仲景书里寻找答案,寸口脉迟而涩,什么是迟脉,平人之脉一息四至,脉不足四至的称为迟脉,寒主什么?主收引,主凝滞,故而出现迟脉。
除了出现迟脉,它还出现了涩脉,“涩为血不足”,血虚故而出现涩脉。跗阳脉微而迟,读《伤寒论·序》我们就知道,仲景非常重视跗阳的,“人迎跗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就提到了跗阳脉,跗阳脉候什么?候的是胃气,跗阳脉微而迟,说明此人有胃气不足,提醒我们此人不耐发散!
仲景书里很多通过脉象,来给我们阐发一种病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病人不仅有阳虚寒凝的状态,还有气血不足的情况,“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
我们读伤寒论原文,应该把这种条文看作一个具体立体的人在我们面前,因为阳虚寒凝,阳气不达四末,病人出现手足逆冷的状态,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气血周流不畅,进而出现营卫不利,脏寒生满病,病人表现为腹满肠鸣,气转膀胱,则会出现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
“阳气不通,则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这比较好理解,关键是这个”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前通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医家认为应该是不通,但是我觉得应该是阴阳失调的一种描述,因为后面有说”阴阳相得,其气乃行”,是相对照的!
关于”痹不仁”的这个情况有这样一个医案:
今年4月份我接诊的一个患者,这个病人20多年前呢,开始出现乏力、四肢无力,拿东西的时候手软弱无力,然后四肢都是僵硬,水肿的状态,特别的僵硬,刚开始的时候呢,还能走路,后来慢慢的一步步的发展的不能走路,坐上了轮椅。
我接诊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她的腰和脖子也已经非常僵硬了,家人伺候起来非常困难,那我摸她的脉是一种什么脉象呢?沉紧脉,她还跟我说她刚开始得病的时候每天都昏昏欲睡,这是什么病?这是少阴病啊!一开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就可以了,但是日久天长,又出现了气血不足,所以我给开的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
后来病人服用中药以后身体有了明显好转,下肢不再僵硬、水肿,身体慢慢的柔软了,虽然还不能独立行走,家人搀扶着已经不太吃力了,我告诉她用两年的时间去恢复,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就这样一个病,她一直坐了几十年轮椅也没有查出什么病,花了很多钱,北京上海都去了,最权威的医院也没有查出她是什么病,反复治疗没有任何效果,几十年只能在轮椅上度过,这对这个患者,对她这个家庭是一个灭绝性的灾难啊!如果她早点遇到一个读经典,中医基本功深厚的大夫,我想结果肯定不一样!
所以我们学中医一定要重视经典,仲景书描写的字字都是临床实际,无半句虚言,我们一定要多读,常读,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总结起来,气分是指的气血不足,阳虚寒凝,气机不畅的一种状态,是对病机的概括!那要如何治疗呢?用桂枝去芍加麻附辛,温补气血,托透寒邪,使得本方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即能散寒开闭,又能振奋真阳,输转气机,共奏“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功!
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去芍药?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通过上面的条文我们知道,芍药阴柔,性酸,缓急止痛,是收的,这里我们是要发散寒邪,输转气机,所以要去掉芍药。那为什么是桂枝去芍药呢?我曾经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是麻黄汤加麻附辛?或者直接用麻附辛?单刀直入,不是更好?
关于这个问题,还要回到上面的条文,脉象是涩的、微的,所以病人有气血不足的表现,表实证为麻黄汤,表虚证有桂枝汤,两者兼有还可以有桂枝麻黄各半汤,那本身气血不足,又有阳虚受寒的表现,是不是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外证得之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既可发散不太过,又与整体的药势相符!这样一来,为什么是桂枝汤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就有了答案!
每每读到这里,我都赞叹佩服仲景治病的豪迈大气,用桂枝去芍药汤照顾病人气血不足的状态,用麻黄细辛散外寒,用附子温里阳,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使得人体大气重新恢复正常运转,阴阳协调。
所以说,仲景组方真的很精妙,每一个药的加减,都有它的意义,大家都知道,《伤寒论》里有桂枝去芍药汤,有桂枝加芍药汤,有桂枝加葛根汤,有桂枝加附子汤,每一个药的加减都有它背后的病机,不是我们可以随意加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经方,不是单纯的药物堆砌,更像是一个个阵法,不可随意变动!
记得有次我治疗一个胸痹的病人,辨证为血虚寒厥,处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但病人服用一周,没有效果,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我们还要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伤寒论》里的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是用清酒煮的,而我只交代病人用水煎,所以第二周的时候我嘱咐病人加黄酒二两,胸痛明显的缓解了!
还有个小便频数的病人,我用防己黄芪汤,效果挺好,第二次呢?我想加个金樱子15g 吧,缩尿止遗,效果应该会更好吧?结果呢?适得其反,小便频数又恢复到从前了,我又让患者把金樱子挑了出来,这才有效!所以说真的不能随意加减!
如何理解“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典型的“心下坚,大如盘”,我曾经就遇到一个,这是一个类风湿的病人,浑身关节疼痛,还有什么表现呢?“心口像扣了一个盘子”,我一听,还真有人这样描述,医圣张仲景真的是深入到临床的!她这个病怎么得的呢?说是啊,十几年前,跟家人生气了,然后夺门而出,当时天气冷,后来就觉得胃里像扣了个盘子,但是这种典型的“心下坚,大如盘”,毕竟是少数,我们如果只用这一种情况,那这个方子的范围很小了,我们要发散思维!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话: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自然界是个大宇宙,人体就是个小宇宙,天气清朗,万物生长有序,当自然界阳气被扼,乌云密布,就会出现日月灰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万物生命不能延绵。人体也是一样,内有气血不足,阳气虚弱,又感受了寒邪,内外交困,则变相丛生。
这种状态可以出现什么疾病?气血不足,阳虚感寒,会不会外感咳嗽?会不会发热?阳虚寒凝日久,气血不通会不会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肝肾囊肿?会不会出现肿瘤?寒主收引,主凝滞,寒气束缚,血管压力增大,会不会导致高血压?寒主疼痛,可不可以导致类风湿?颈椎病?腰痛?等等等等,可以治疗的病太多了,我们不能一一列举,我们还是要抓住病人本身气血不足,阳虚寒凝这个病机,那这个方子可以用的范围就太广了!
下面,我会举一些具体的医案,具体讲一讲本方的应用。
二、应用举例
1.咳嗽
王某,男,42岁,南阳市人,2019年1月7日初诊。
主诉:咳嗽4月余。
患者四个月前受凉出现咳嗽,反复不愈,见凉气咳嗽明显,有痰,面色暗,怕冷,舌质淡红苔白,脉象沉细紧。患者虽咳嗽四月之久但脉象沉紧,表明仍有外寒未解,怕冷,面色暗,证当为阴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但是患者脉象细紧,说明气血不足,恐不耐发散,故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补气血,托透寒邪,驱邪而不伤正。
桂枝15克,生麻黄6克,黑附片15克,炙甘草10克,细辛6克。七副,水煎服,日一副。久煎一个小时。
患者服药后咳嗽消失。因有肾结石,平素怕冷,需进一步调理体质,故守上方加干姜10克,续服。
2.胸椎囊肿
患者发现胸椎囊肿2年,平素怕冷怕风,体瘦,面黄,对冷空气敏感,风吹身体则身体疼痛,前胸憋闷,刺痛,纳可,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滑。
“胸为阳位似天空,阴霾蔽不通。”患者胸中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故而出现胸闷刺痛。怕冷怕风,对冷空气敏感,风吹则身体疼痛,此有外寒束缚之表现。外有寒邪,内在阳气又不足,阳虚寒凝日久,胸中气机不畅,故而出现胸椎囊肿。“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故处方桂麻辛合肾着汤,患者服药后怕冷明显好转,对冷空气不再敏感,胸痛消失。自觉服药后身体非常舒适,因去外地,要求续服20副。
患者服用本方共两个月,身体状况明显改善。桂枝去芍加麻附辛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即能散寒开闭,又能振奋真阳!可见本方只要辨证精准,虽长期服用,亦无伤正之弊。
3.胃胀
丁某 女 32岁 周口市人。2018年12月20日初诊。
患者胃部不适四月余。自觉胃部痞满,纳少,食多者不适,平素怕冷,大便两次每天,溏便,体瘦,小便可,舌质红淡苔白腻脉沉细。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患者平素怕冷,脉象沉细,舌淡红苔白腻。首先辨为阴证。阳虚寒凝,气血不通,则出现心下痞满。故当温补气血,温阳散寒,气机通畅,则胃部胀满自消,处方为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加干姜。
桂枝15克,生麻黄6克,黑附片15克,炙甘草10克,细辛6克,干姜15g。七副,水煎服,日一副,久煎一个小时。
2019年1月4日,患者服药后,心下痞满明显好转,纳可,大小便可。守上方加肾着汤续服十副。
2019年1月22日,患者服药后胃部不适已不明显,余无明显不适,为巩固疗效,守方续服15副。
4.高血压
李某,女,35岁,2018年12月16日初诊。
患者发现高血压2年余,服降压药降压不明显,血压常在150-190/100-120mmHg,门诊测血压150/100mmHg。乏力,头蒙,口苦,口黏,大便1-2天/次,小便可,项强,月经推迟,舌质红淡苔白脉涩。
处方:柴胡18克,黄芩10克,清半夏12克,党参10克,桂枝15克,生白芍15克,葛根30克,生姜6片,大枣3个为引。七副,水煎服,日一副。
二诊:2018年12月23日。患者服药后,仍血压高,BP:150/115mmHg。口苦,口黏,烦躁,项强,眠差,大小便可,舌质红淡苔白脉涩。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七副。
三诊:2019年1月4日。患者服药后,仍头晕头蒙,口苦,失眠。外感两天,测血压190/150mmHg。眼睛不适,大小便可。患者自述每天晚上血压高最严重,高压常在180-190mmHg。舌质红淡苔白腻脉涩。日为阳,夜为阴。患者晚上血压高加重,加之感受外邪,寒气束缚,则血压升高。故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
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麻黄8克,细辛6克,黑附片15克,生姜6片,大枣3个为引。五副,水煎服,日一副。
四诊:2019年1月9日。患者服药后头蒙减轻,血压降低,大小便可,舌质红淡苔白脉涩,效不更方,守方加干姜,15克,续服五副。
五诊:2019年1月14日。患者服药后头蒙续见好转,测血压140/100mmHg,纳可,大小便可,眼痒,舌质红淡苔白脉涩,守上方续服五副。
初诊患者,迷惑于口苦项强之表象,辨证为少阳太阳合病而效微,后细辨知患者夜间血压最高,当为阴证,加之外感,阳虚寒凝,血管压力增强,血压亦会升高,故趁势温阳散寒,驱邪外出,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而效佳。
5.闭经
蔡某,女,南阳市人,2018年11月9日初诊。
主诉:月经不调一年余。
患者生产后3年,孩子一岁八个月始来月经,月经不规律,数月一次,现月经已半年未至,说话有鼻音,怕冷,下肢发凉,大便2-3次每天,不成形,小便可,舌质红淡苔白腻脉涩。
处方:桂枝15g,炙甘草10g,生麻黄6g,细辛5g,黑附片12g,干姜15g,茯苓20g,生白术15g,生姜6片,大枣3个(切)为引,七副。水煎一个小时,日一副,分两次早中饭后温服。(因麻黄有一定的提神作用,一部分人服后会影响睡眠,故而晚上不服用。)
2018年11月21日:患者诉药服4天月经至,经量可,下肢发凉好转,纳可,大小便可,舌质红淡苔白脉涩。守方续服7副。
上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合肾着汤,似与月经不调风马牛不相及,其治疗月经病的机理在哪里?
我们先看为什么会有月经不调?妇人病从何而来?
妇人病,因虚、积冷、结气,一句话道出了妇人病的发病原因。
虚:男性刚强,女性柔弱,男子为阳,女子为阴,故而女子天性比较柔弱,又加之经带胎产的生理特征,更易出现气血虚衰。
积冷:嗜食寒凉、熬夜、形少衣单、触露寒湿,导致寒气一点点在身体内堆积,久而久之积寒不去,就是所谓的积冷。
结气:忧郁恼怒,则气结不散。肝主冲任,肝气调达,藏血充足,方可任通冲盛,经水自调。
我们再来看上面的女性,生产后一年零八个月月经始至,且不规律,本次已半年未至,可见气血虚衰,那要补血吗?四物汤?
我们接着分析,除了气血虚,患者怕冷,下肢发凉,则是阳虚的表现。说话鼻音囔囔的,显然是有外寒!这样一种情况直接补血是没用的,怎么处方?
寸口脉,反映出病机为气血俱虚之人,又感受了寒气,进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病症:手脚逆冷、身疼痛、麻痹不仁、遗矢无度等等,仲景这里只是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可能还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皮肤病、肾囊肿、高血压等等,只要我们的病机符合,那如何治疗呢?
“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在外用辛散的麻黄桂枝托透寒邪,在内用辛温的附子细辛给予动力,温补阳气,调畅气机,使邪去正安,人自安和。
为什么要用肾着汤呢?温补脾土,加强温补之力!
这样大家能理解开篇的处方为什么能治疗月经不调了吧?
6.乏力
张某,男,63岁,2018年11月12日初诊。
患者有肺气肿病史,气喘,见凉者咳嗽,乏力,胃反酸,流口水,脚心热。天热亦无汗,面色暗浊,眼袋大,大便一次每天,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人体的阳气充足,则精力充沛,骨正筋柔。阳气不足,内生寒湿,湿气重浊,故而乏力。所以患者才有乏力、流口水、反酸等一系列阴寒占主导的问题。故患者虽问题颇多,但根本问题在于阳虚水饮。故处方真武汤去芍药加干姜。
黑附片12克,干姜15克,茯苓20克,生白术15g,生姜8片为引。十二副,水煎服,日一副,久煎一小时。
2018年12月1日复诊。患者服药后乏力好转,流口水消失,气喘减轻,但仍嗜睡,面色暗,大便一次每天,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紧。“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真武汤温阳化饮,但散寒之力不足。患者服药后仍觉嗜睡,脉象弦紧。此为阳气郁闭,不得伸张,故处方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加干姜。
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生麻黄8克,细辛6克,黑附片15g,生姜6片,大枣3个为引。十二副,水煎服,日一副。
2019年1月4日,患者服药后效佳,精神明显好转,脚心热、气喘亦不显,纳可,大小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紧。守上方加茯苓20g、生白术15克。
正如上篇理论解析的文章提到的,气血不足,阳虚感寒,会不会外感咳嗽?会不会发热?阳虚寒凝日久,气血不通会不会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肝肾囊肿?会不会出现肿瘤?寒主收引,主凝滞,寒气束缚,血管压力增大,会不会导致高血压?寒主疼痛,可不可以导致类风湿?颈椎病?腰痛?等等等等,可以治疗的病太多了,我这里只是列举了几个医案,我们还是要抓住病人本身气血不足,阳虚寒凝这个病机。
I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经典中医李宁宁”,作者/李宁宁。编辑/王超,校对/勤莉、炳程。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中医书友会已取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