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诗的布局谋篇(2)
七律诗的布局谋篇(2)
(3)、起承 展 转合法。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
注意了 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即所谓的“起承展转合法”。
这就打破了以一联为单位的布局惯例。
这种布局的特点,是中间四句分别地并列描写四样景物,铺叙的手法很明显。
从形式上看,好像把一首绝句分为两半,中间放入四句,每句各写一个景物似的
那继续用例诗说话
如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起句扣题。
数里入云峰。=承首句“不知”。
古木无人径,=展写“木”,视觉。
深山何处钟。=展写“钟”,听觉,再承“不知”。
泉声咽危石,=展写“泉”,听觉。
日色冷青松。=展写“日”,视觉。
薄暮空潭曲,=转到佛教,禅意“空”。
安禅制毒龙。=合归结主题,安禅来抑制世俗的欲望
我们继续看
第一句,“不知香积寺”,直接切入诗题,写诗人徒步去访问深山密林中的香积寺。 “不知”是讲出了只知香积寺之大概方位,不知其具体所在。
第二句承,“数里入云峰”,则极写香积寺所处之高远、幽深、难觅:才走了几里路,就已经重峦叠嶂,云封雾绕,而寺院还遥不可见!
诗人的迷惘心境,香积寺的深藏幽远,俱可在字里行间窥知。
三、四句 写了诗人看到的景物:古树、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显得越发安谧。
“何处”二字,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
五六两句,表面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大大有了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日色,逼真如画。
七八两句转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潭的空旷幽寂,潭岸的曲折深僻,从而安禅来抑制世俗的欲望。赞颂佛法无边,心向往之。因此以“安禅制毒龙”作结,可谓水到渠成,深化诗旨。
看了例诗 我们再复习一下这句
在一首律诗中,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中间四句是展开、铺叙、第七句为转,第八句为合,即属“起承展转合法”。
(4)、 起承 直下法
一首律诗中首句起后,从次句开始承而直下,没有转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属于“起承直下法”。
这种布局 有一首特别熟悉的例诗给大家看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起句提事,如春雷乍响。
初闻涕泪满衣裳。=承:紧承“忽传”,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转:以转为承,承而直下。
注意了以转为承,承而直下。
漫卷诗书喜欲狂。=承:连续两个动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青春作伴好还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即从巴峡穿巫峡,=承: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便下襄阳向洛阳。=承合:承而直下,进一步抒写。
这首诗一气直下,全非起承转合手法。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写情。
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
第三、四转承。颈联承“喜欲狂”,而尾联承“好还乡”,也是具体写“喜欲狂”。全诗自首句至尾句,一气贯注,一气呵成。
一首律诗中首句起后,从次句开始承而直下,没有转合,或略有“合”的意思,即属于“起承直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