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全身的疾病都离不开脾胃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一百六十三。(更多精彩持续更新中……)】
“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未完待续)这种思路可以直接对应到中药的升降浮沉,直接对应到我们后面治疗当中升降二气的斡旋调节,所以脾胃是五脏当中的核心,五脏又是中医的核心。(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把中间这个地方把握好之后,全身的疾病、问题就容易把握好,理解好。所以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专门写了一本《脾胃论》。
大家翻开《脾胃论》看一看就会发现,李东垣写《脾胃论》论述的要点可不是简单放在中焦脾胃这个问题上,他把《脾胃论》可以给它放开,全面论述阴阳二气的升清降浊,所以在《脾胃论》里会看到有很多药方,是治五官科的,治眼睛的,治耳朵的,治鼻子的,治眼不明,耳不聪这一类的药方都在《脾胃论》里。
有一个方子叫益气聪明汤,就是通过调整中焦脾胃,让中老年人眼睛花、耳朵聋能得到很好的调整和好转,这就是李东垣的思路。我们在临床上用益气聪明汤治疗中老年人的眼不明,耳不聪,就是眼花,视力下降和耳聋、耳鸣这种现象,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有一些小朋友因为中焦气虚而导致的视力下降,用益气聪明汤也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缓解,所以从这里就会发现,阴阳是中医的一个核心思想。
阴阳与五行相合,五行当中阴阳的根本就是中焦脾土的阴和阳。中焦脾土的阴和阳就涉及到一个升清一个降浊。升清和降浊恰恰就是阴阳二气在身体上最核心最中间位置上的一个生理功能的表现。出了问题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病理的情况。
联系到临床,我们就会看到真正中医的思路,他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在分析病机的时候,是通过阴阳五行,阴阳二气和五脏的思路来分析的。比如眼、耳、口、鼻五官科疾病的时候,并不是着眼于眼睛、耳朵、鼻子、嘴,并不是治这些。(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相反恰恰是能通过调整中焦脾胃,进而达到调整五官疾病的目的,由此就会发现中医学的一个思路,是以五脏为中心,以阴阳二气,升降浮沉为功能表现的一个整体观。
要是按照现在解剖学,现在医学的思维,就会觉得眼睛、耳朵、鼻子怎么能跟中焦脾胃联系在一起,一个是感觉系统,另一个是消化系统,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其实这就是中西医在认识问题上的方法论的区别。(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中医学认识身体是个整体,五脏是五大功能系统。西医学在认识身体的时候是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划分,互相之间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在治疗上,各治各的,眼睛看不清滴眼药水,或吃一些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绝对不会想到通过调整肠胃来治眼睛。
中医学恰恰就是在这块发现问题,发现中焦脾胃的气不能上升清,眼睛就目视不明。所以李东垣就发明了益气聪明汤,在临床上非常好用。这个方子推荐给临床的中医同行们,大家可以参考。李东垣的很多思路,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典型的中医学思维,所以在这一块他就有体验和体现。
记得以前我在临床上也跟大家分享过,治疗一个腺样体肥大的案例,就是用李东垣的方法,用补中益气汤的思路,气升上去之后,腺样体肥大,包括扁桃体这一带的问题,就自动得到解决,而不是单纯的去消炎,得整体辨证。我之前治疗一个患儿,他就是脾胃虚弱,不爱吃饭,浑身乏力,同时还有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咽后壁有点水肿。(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所以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打呼噜,张嘴呼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用了补中益气汤,是根据整体辨证,用了补中气汤,中焦脾胃好了之后,上焦的关窍也就好了,治疗一段时间,这个小朋友就不打呼噜了,也可以闭着嘴呼吸了。这就说明中医的方法在临床上实际上是非常好用的,能得到真正的验证。
所以我就经常跟我的学生讲,《黄帝内经》一定要好好学,在哪里学?就是你要把经文落实到应用上。只讲经不讲用就偏了,永远落不到实处,所以我们讲任何经文一定要跟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黄帝内经》就能学活,而不是把古文就像老学究一样天天考证,但是应用起来茫然无序,不是这样。(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而是我们要活学活用,真正的用起来,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经典的一个最主要的用意,把它在实践中落实下来。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次课再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