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88篇:读文随笔∣从“主人公”到“叙述者”

从“主人公”到“叙述者”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关于小说教学内容,之前也进行过一些个案研究,但不是很成功,最主要的就是思路总是限制在“小说教学”的框架内,缺少课程与教学论的分析视野。最近我读了陈罡、黄伟两位作者发表在《语文建设》2021年第5期上的一篇论文《从“寻找主人公”到“寻找叙述者”——小说教学方法的转变及其启示》。“主人公”是小说三要素的内容,即人物形象的塑造;“叙述者”是小说叙事的内容,即谁在讲故事。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是小说教学从关注“讲了什么故事,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到关注“谁在讲故事,如何讲故事”。面对这样的话题,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分析的思路,原因就在于分析问题的学术实力较为薄弱,根本没有能力驾驭这样的话题。学习了陈罡、黄伟两位作者的论文后,终于摸到了一些问题分析的门径。

首先是分析框架的搭建。论文第一部分是“具体怎么教:小说教学方法的变革”,这是从教学方法的层面上分析问题;第二部分是“实际教什么:小说教学内容的更新”,这是从教学内容的层面上分析问题;第三部分是“为什么这么教:小说教学方法转变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这是从教学启发的角度谈问题。在探讨一个教学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有“课程—教材—教学”的分析框架,还要有针对教学本身的分析框架。教学本身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还包括“在什么环境中教”“借助何种工具教”“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教”等等。那么,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无疑就是一个较为可靠的框架。这篇论文先探讨的是教学方法,我就在想,以前关注“主人公”,现在关注“叙述者”,究竟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关呢?我还是找不到任何头绪。回头看这篇论文,作者在讲“寻找主人公”时,涉及的教学方法是“激趣设疑以引起讨论探究”,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往往会引发学生的讨论,例如《驿路梨花》的主人公是谁,《孔乙己》的主人公是谁。抛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的人物与主题。“寻找叙述者”又涉及什么教学方法呢?作者的回答是“身份转换以引发语言活动”,例如《最后一课》的叙述者是小弗朗士,如果换成郝叟老头或韩麦尔先生,故事又该如何讲述呢?甚至教师还会请学生变换视角,对故事进行重新讲述。这样的话,论文作者就完成了从教学方法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框架对于一篇论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对问题分析的视角与层次,也暗示着作者的学术功底与实力。面对一个问题,头脑中马上能够搭建起某个框架,这就是学术功底的体现。分析框架的搭建,需要长期的积累与持续的研究,需要通过不断的阅读与写作去总结提炼。这一点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其次是将课程教学论的基础理论与语文课程与教学基本观念有机融合。这两方面的书我都读过,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总是局限在语文教育的范围内,思路打不开,视野比较狭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理论掌握得还不够透彻,另一方面也缺少融合的意识。这篇论文的第二部分重在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主人公”从教学内容层面上讲关注的是“写什么”“为什么写”,或者说关注的是小说家的创作。所谓“主人公”就是主要人物形象,是能够承载小说主题的“那个人”。“寻找主人公”一般放在梳理概括小说情节后,这也说明情节、人物是小说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这也说明小说三要素的理念是目前小说教学的理论基础。“寻找叙述者”从教学内容的层面上讲关注的是“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或者说关注的是“故事是怎么讲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它关涉的是有关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受述者、隐含读者等内容。“寻找主人公”和“寻找叙述者”的差异,表面上看是教学内容的,实际上是文艺理论的知识基础。前者是作者中心论,文艺理论知识基础是叙述学中的人物观,即心理型和功能型人物,后者是文本中心论,文艺理论知识基础是叙述学中的叙事观,即区分叙述者和作者,进而从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顺序、叙述频率等角度对讲故事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说,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文艺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就带有了明显的课程与教学论的视野。从“寻找主人公”到“寻找叙述者”,对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有什么启示呢?在作者看来,一方面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性。一定的教学内容要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一定的教学方法要适合一定的教学内容,这本是教学论的常识。从教学目标来看,“寻找主人公”注重的是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这也是阅读小说的最重要的目标,平时的教学以及以后的测评,大都与小说主题的理解密切相关;“寻找叙述者”注重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更符合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因此,作者总结说:“'寻找叙述者’方法一方面是知识重构、观念转换,体现的是文艺理论研究的进展,另一方面致力于言语实践活动的语用转向,体现了语文教学价值指向的变化。”能够将问题分析到这样的深度,我是十分佩服的。分析到这一层还没完,作者又继续分析,这一变化意味着学科核心素养的凸显,因为“寻找叙述者”本质上是一种言语实践,这也正是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所在。从另一个角度看,有的小说没有什么主人公,像阿城的《溜索》,主人公是谁,主题又是什么,这很难用原有的小说解读的框架去分析,但从叙述者的角度看,叙述者是如何讲故事的,叙述者是如何看待周围的人、事、景的,这就有分析的价值了。也有人认为,“叙述”是小说教学的“必学之处、可学之度、该教之点”。当然,将“叙述”作为小说教学的内容,虽然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专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教学不需要再关注人物、情节、主题了。“主人公”和“叙述者”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