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远去的文学青春

远去的文学青春

周爱东||江苏

应学校飞扬文学社之请,于是就有了这个序。

时下的青年学生能静下心来读文字、写文字,委实难得,我要为他们点个赞,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与过去相比,不知道要丰富了多少倍,能够清守这一份情趣和寂寞,本身就是一种坚持和传承。

年轻的时候,我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接触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文学了,当时的社会对有这个爱好的人有一个统称叫“文学青年”。
我就是一个文学青年。

说是文学青年,但在当时能读到的书并不是很多,能写点东西还是后来的事。接受着文化革命的风雨洗礼;听着中越自卫反击战枪炮声;也经历了粉碎“四人帮”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政治动荡。那时候的文学作品中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功能,就是这样的文学,也在影响着我们那代人和以后的人,我们没有选择,有书读就行,就像是一群饥饿的人,因为要填饱肚皮,根本没有时间去品味食物一样。

初步感受文学的美和魅力的,也就是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其中影响较大的、现在还能记忆着的,是我的语文教材,在那个年龄里,我知道了《多收三五斗》的破毡帽朋友的希望肥皂泡;懵懂地思考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道理;学着体会《百合花》中小媳妇和小战士的情感世界;尽管我的理解是那样的不深刻,但我还是对老师关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解释提出了质疑:“风流人物”是指“人民群众“?少不更事的我,却也兴趣盎然。

八十年代中后期,文学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是空前的繁荣,那时电视还是绝对的奢侈品,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依靠报刊和广播,许多报刊杂志就成了文学青年们热衷的东西,依稀记得的有《人民文学》《十月》《雨花》《辽宁青年》《读者文摘》等,一旦有这样的一本杂志在手,不一气呵成地读完,是无法入眠的。这些刊物在当时真的办得非常好,质量很高,现在看来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文学的政治功能在淡化,情感生活内容在增加,其实,读者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和共鸣,阶级斗争只能是一段历史。

读大学时对文学的感情就更深了,随着自己知识面的扩大,阅读能力增强,又有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我对自己的阅读就有了些讲究:一是成体系地读,在大学里我系统地阅读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象《社会主义四百年》和《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是精读研析的书,也写了许多读书笔记,可惜没有认真保存,几次搬家弄丢了。二是紧跟潮流读书,当全国掀起琼瑶热、武侠热的时候,我也是发烧友,记得我是对照琼瑶小说的目录把她所有作品读完的,倒不是她作品中哀怨婉约的爱情故事对我有吸引力,而是出于对琼瑶女士深厚的古汉语、古诗词功力的景仰,琼瑶清新唯美的文字风格让人叹为观止。我更赶潮流的事情就是研究当时非常流行的朦胧诗,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人,他们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的汇合点上,对于传统的坚守和外来文化的判定,常常让他们困惑和矛盾,他们急于寻找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来表现他们对于人性本源认知和对自然的推崇,于是就有了朦胧诗,体现到作品中,就是用晦涩、隐喻的笔触,对自然、人性、社会进行探索和描绘,貌似深刻的诗文,其实也是作者内心痛苦的表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脍炙人口的诗句,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清楚作者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对北岛、杨炼、舒婷这几个大师级的人物,我很做了一番功课研究,结果很简单,我也朦胧了。

文学青春随着步入社会、成家生子、经营生计而逐渐淡去,在全然不觉中淡去。

青春文学,因为当年的肤浅、稚嫩,更因为没有注重,损失殆尽,真正有点收获的是成年后的东西,那是在经历社会生活的风雨后留下的一些记忆,也就这点东西,没有事情的时候翻出来,可能还耐看点。
  文学青春,我的梦,我的快乐和痛苦,我的寂寞和思考,每当忆及,还是有点自豪。

现在的孩子们愿意享受这份恬静的美好,我为他们感到欣慰,真希望他们能有创造和提高。生活是一面镜子,只要你热爱她,她给你留下的就是美好,孩子们,且行且珍惜。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周爱东 1967年出生 ,江苏盐城人 ,从教三十年 致力于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 曾任中学、职业学校校长。因健康原因现辞职休养,热爱生活,喜欢文字。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