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也说蝗虫
也说蝗虫
初春时节,乡村的夜晚虽暖还寒,清冷的月色如严霜一般洒照在庭前。病中的父亲喝了一口温水后又躺下去睡。独坐窗前浏览网页,意外地看到莫言的《蝗虫奇谈》,说的是1927年遭遇蝗灾,蝗虫所到之处,草尽禾枯如火烧一般。小说的结尾莫言说“我们只能想象那惊人的情景了”,言外之意是生于1955年的他没有看到过蝗灾。
莫言说得对。自己前几年清闲的时候与二三位好友到塘边钓鱼,每每想捉几只蚱蜢也就是蝗虫做饵料还硬是寻找不到,只好用塘边的水草权当鱼饵。在这里不怕得罪莫言,我平生很少看书,即使有添香的红袖也装不出读书的样子,莫言的书那就更是不读了。
说到蝗虫,无独有偶!2020年初,来到印巴的蝗虫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存,他们如临大敌。这群发端于东非的沙漠蝗虫,每天以150公里的速度随风前进飞越红海,进入东南亚,蝗虫离我国边境线可以说只是一步之遥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因蝗虫感到惊慌。有好事者言称派鸭子大军去友好之邦巴基斯坦灭蝗,更有甚者说蝗虫没有高原反应巴不得它们越过喜马拉雅山好让我们串起来烤着吃,当然这是在调笑戏谑。正如莫言所说“我们只能想象那惊人的情景了”,是我们现在根本没有感受到蝗虫成灾后带来的切肤之痛。可是,这并不是祖国是风水宝地从不出现蝗灾。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蝗灾最严重的国家,甚至可以不用加“之一”。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据《中国救荒史》统计:从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中,祖国共发生796次蝗灾,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每当蝗灾爆发都会导致严重的灾荒和社会动乱。中国本土蝗种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滋生东亚飞蝗最适宜的年平均气温是温度12度,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与900毫米间,祖国华北、华中、华东的气候条件都很适宜,简直就是蝗虫的温床。新中国成立后蝗灾依然肆虐:1951年1300万亩农田发生蝗灾,1952年3779万亩农田发生蝗灾,1953年到1955年,每年都有1000万亩农田发生蝗灾。
然而,现在很少听说蝗灾了,确如莫言所说“我们只能想象那惊人的情景了”。可持续了近三千年的蝗灾,绝对不是自然而然消失的。
新中国成立后,防治蝗灾立刻就提到了农业部最重要的事项上,专门成立了治蝗指挥部。蝗灾的治理与一个人的贡献分不开,他就是马世骏。
马世骏,1915年出生于山东,1951年从美国归国。1952年奔赴北京创建中国第一个昆虫生态学研究室,研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消灭几千年来的蝗灾。研究室通过实地考察、定点观测、室内试验、数据分析的艰苦工作后,揭示了东亚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灾旱灾相间发生,次因是社会不稳定与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找到了东亚飞蝗发生演变规律与演变机制,提出了“防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理策略与措施。
简单的说,马世骏发现几千年来在我国肆虐的蝗虫主要是东亚飞蝗。这种蝗虫一般在旱灾发生的第二年形成蝗灾,原因是旱灾导致河流面积缩小,暴露出的大面积河滩成为“东亚飞蝗”产卵的天然温床。如果当年冬季是一个暖冬,那么东亚飞蝗的虫卵就会大规模成活,从而形成蝗灾,这就是马世骏所说的“东亚飞蝗爆发的主因是水旱灾相间发生”。
知识就是力量!
根据马世骏的研究成果,祖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大规模治理河流兴修水利控制旱涝。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机械,秋冬农闲时节肩挑手扛,在凛冽的寒风中成千上万的人群里不知是否有地处黄河之边的莫言父母亲的身影,年复一年鲜红的旗帜飘扬在海河淮河黄河流域的上空。同时进行植树造林改良土壤,专门对重点地区进行监控和测报,尽可能将飞蝗扼杀在萌芽状态,在山东、河北与新疆修建了3个治蝗机场。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整治,终于慢慢有了成效。
这就是我国近几十年东亚飞蝗终于绝迹的根本原因。
在这治理蝗灾的几十年中,莫言记住了自己多少岁之前没有照过像,吃不饱饭身穿破衣,“我们只能想象那惊人的情景了”。其实莫言需要想象的惊人情景还有很多,如在新中国控制了的天花霍乱血吸虫,彻底杜绝了在1949年前的万户萧疏的景象。还有再不溃堤的黄河,更改了那洪水滔天时沿岸泽国的历史。那时肩挑手扛的惊人情景莫言只怕是更难以想象。
马世骏,上世纪五十年代走遍了祖国所有的蝗灾高发区,那时候没有乡村旅游,有时几天走在荒凉的河滩草丛中,真的是喝生水吃冷馍睡在露天,但没有丝毫怨言,只有治理蝗灾的紧迫感和决心。1991年5月去河北迁安参加一个农业会议返回北京时车祸带走了这位一生为祖国努力工作的老人,享年76岁。马世骏院士功勋卓著而又默默无闻,是可以媲美“两弹一星”23位元勋的中国人民的伟大科学家。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方亦飞,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管理至今。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