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雨丝】| 金锡逊作品:冰轮射辉中秋节

今年的中秋节,恰逢国庆节。
中秋节是一大传统节日。对于它,也是儿时的耳闻目睹胜过后来的读书所获。
月饼自然是这个节日的徽标,无论你家境如何,中秋总要过的,那么月饼总要吃的。和粽子不同,粽子可以自家做,而月饼一般是不可能自己去做的,只有去买。
儿时的月饼也分两种:南方传来的“广月”和家乡式样的”本月”。
广月大而皮韧,本月又叫苏月小而皮酥;家乡的习俗,是重本月而轻广月的。而现今,反过来,吃广月的人多了,那皮酥个小的本月吃的人少了。
我幼年时,父亲还在,和三叔家一起住。买来的月饼每人分一个,老父亲吃了半个就偷偷地让给我吃。
那季节如果天气晴朗仍旧可以在河塘边乘凉。
那时气候已经非常凉快,天上纤云皆无,冰轮射辉,秋高气爽,金风徐来,人们的情绪也进入最佳状态。望着又大又圆的月亮,全家人和邻居在一起团团圆圆地赏月。听的故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嫦娥奔月。另一个是宁波在朝做大官的一个状元,为了与家人团圆,策马飞奔,一站又一站地赶回宁波来。将到宁波,却已经过了八月十五,是农历八月十六了。于是,在国内,少有的,唯独宁波人以八月十六为中秋节,口头简称“八月十六”。
另有一老人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张士诚起事的时候把反抗元朝的传单夹在月饼里传递,瞒过了当局者,联系了起义人员,这故事为月饼增添了神秘色彩。据说,从前还真有在月饼里夹有一张薄纸的。
我小时侯,就听长辈一边赏月一边赞叹:“八月十六正团圆啊!”


我在宁波市镇海中学读书时,班主任徐老师带我们到后海塘上赏月,用望远镜观察月亮,虽然,对于相去遥远的太空来说,这种望远镜似同儿戏,月亮实在是一点也没有“放大”,但同学们的兴趣仍然很足,望远镜被夺来夺去。讲的故事也无非是民间的或者是口头“盗版”的《聊斋志异》,七拼八凑,恐怖吓人。这和今日的学生生活相比,可怜得很。没有网络,没有博物馆,没有电脑,没有电影,……;可是,有一点可以令今日所有中学生羡慕:没有那么重的升学压力!
从全国来说,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是三秋之半,仲秋之中,故名中秋节、仲秋节。
这一天主要进行祈求团圆的活动。周代的时候,在此时进行祭月活动,迎接寒冷季节的到来。到两汉魏晋时期,逐渐由祭月衍化出赏月之风,诗赋连篇累牍,如汉代的枚乘、梁代的沈约、庾信都留下了大量优美的咏月诗赋。其中巅峰之作,当然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了。到唐宋时期,中秋已经形成一个节俗的系列活动,把祭月、拜月、赏月、玩月、吃月饼、观潮等活动连在一起,并于北宋太宗年间首次定八月十五为“秋节”。唐玄宗曾修“赏月台”与杨贵妃赏月。元代受宋人影响,也接受了汉人的风俗,在宫廷中度中秋。清代更以吃蟹行宴为乐,不信去翻翻《红楼梦》就可见一二。
中秋节的习俗一直传播到二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间,可见其影响之深。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唐高宗李渊与群臣欢度中秋,手里拿着吐蕃商人所献的装饰华美的圆饼,指着天上的明月笑道:“应将圆饼邀蟾蜍”,随即分圆饼给群臣,于是,传下来中秋食月饼之俗。
现在每年的中秋节,总有一些月饼送来,我和老伴现在总有月饼吃,愁的是吃不光。绞尽脑汁讨论这月饼到底转送给谁为好?因为这月饼一过中秋就如过了春天送日历了,身价降低了很多。所以,一到中秋节前,我们就叫小一辈不用送月饼了。也确实不想吃月饼,月饼成了一种礼仪性的糕点,我对于包装盒上的精美名画倒是极有收藏的兴趣。
想起齐白石老人把糕点藏着舍不得吃,招待廖静文时,廖静文发觉已经霉变,口中说很好。又想起儿时父亲让给我吃的半只月饼,不禁感慨万千。要是老父忽然出现在眼前,我将把最好的月饼恭恭敬敬双手奉上。
作者简介:金锡逊: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江干区作协会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