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理想当成基因的人会怎样做事

那些把理想当成基因的人会怎样做事

这是我读完刘楠的第二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些人那些事》,上一本书是《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两本书的标题都很直白,让人很容易就猜到书中写的大概是什么样的内容,也很直观地吸引了对央视评论部、对白岩松感兴趣的读者的注意力。

在读她的上一本书时,我觉得刘楠不过是白岩松的一个“小迷妹”,因为,在11岁时她是《东方时空》的铁杆观众,14岁高一演讲的题目是“我最喜欢的主持人白岩松”,16岁高中毕业册上,写的最崇拜的人还是白岩松。文章中对白岩松之类的央视“名嘴”的评论,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仰视的视角。

在我刚开始读她这本《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些人那些事》时,甚至觉得她是在蹭央视评论部和白岩松、柴静、陈虻等评论部“老人”的热度,有利用他们来为自己的书站台的嫌疑。因为,她在这两本书里一直在说自己与评论部的缘分,从上学时对他们的崇拜,甚至连硕士论文都是研究柴静的,后来进入评论部实习,再后来正式加入评论部担任编导,刘楠一直以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这些“资历很老”的同事们。

但当我继续往下读时,我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我为自己的贸然预判感到羞愧。我低估了一个在央视评论部工作八年的资深记者和编导所具有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也慢慢能理解了为什么在她身上还依然带有这么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如同当年那个初到评论部实习的小姑娘。这种保持初心的理想主义“欺骗”了我。

这就是她这本书里所说的“理想主义”基因,是央视评论部那样一帮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的人,在“南院”这个大本营里种下的,形成了“南院人”富有魔力的灵魂相通。

这本书既是对“南院”和“南院人”的回忆,对南院点滴的勾勒和呈现,同时也是一种怀念和纪念,因为央视评论部已于2015年离开驻地南院,很多人都和刘楠一样依依不舍。

书里对央视评论部陈虻做了特别的纪念,这个名字似乎对评论部的每一个人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被称为央视评论部“精神教父”的男人,为南院注入了理想的基因,从此这种理想主义从陈虻这个源头出发,传染了和他共事过的每一个人。生与死常在顷刻间转换,陈虻于2008年因胃癌去世,但他为南院种下的种子,却始终散发着巨大的能量,正如他墓碑上所刻的那句:“如闪电之耀亮,如夏花之绚烂”。

她也分别选取了白岩松、柴静、董倩、李小萌、张泉灵等亦师亦友的同事十个精彩瞬间,向我们展现了这些“名嘴”身上所具有的独特品质,让我们比透过屏幕看得更真切和全面。这其中有他们的高光时刻,也有他们对待工作的认真和执着,甚至也不乏低谷和失落。刘楠把跟他们共事的时光称作“拜师学艺”,这个过程也见证了刘楠与他们在同一种力量的感染下、在同一片土壤中的加速成长。相处久了,就会越发了解,形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借着刘楠的文字,他们仿佛向我们迎面走来,越来越近了。

刘楠接着在书里讲了南院的大腕儿,评论部的“东邪”、“西毒”、“南递”和“北钙”。

出生于东部沿海津门之地的崔永元,性格中确实有几分不同凡俗的“邪气“,他尖刻、犀利,有棱角,有原则,自己曾罹患“抑郁症”,也认为这个时代有病,这样亦庄亦谐的人物,颇似金庸小说中的“东邪”黄药师。“崔永元对着往事微笑,或者嘲笑,把人生的种种高端和低端拼成蒙太奇。”

来自兰州的水均益则被刘楠封为“西毒”,并通过详实的例子,总结了他“水滴石穿”、“白水鉴心”、“水磨工夫”三大绝技,令人心服口服。

来自将相之乡、三湘福地的王志则被她冠以“南递”的称号。从记者到官员的“递”,到及时“递”物的功力,再到递进的“递”,王志的形象在刘楠的笔下鲜活了起来,看来这个“南递”也实至名归。

大家一定在期待:“北钙”会是哪路神仙。这位主角的性别却与“九指神丐”洪七公截然不同。没错,“北钙”就是敬一丹。敬一丹有锋芒的能量、不老的能量、侠义的力量,看起来确实与洪七公颇有几分相似。真正的侠客,是不分性别的;真正有能量的人,亦是如此。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刘楠的笔下也描述了一些走出评论部的“他们”:张洁、刘春、王利芬、李玉、沈亚川、范铭。这些人的形象都在她的笔下鲜活起来,他们虽然离开了南院,但也同时带走了属于南院的理想基因,指引着他们走向新的远方。

南院不只有这些“光鲜”的名嘴大腕,也有一些默默无闻、辛勤工作的人,甚至这里的食堂和猫咪都沾染了评论部的习性,成为了南院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像是一个旁观者,跟着刘楠在央视评论部驻地的“南院”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走到了南院人的面前,看他们如何去追寻新闻真相,如何对着屏幕“拉片”、剪片,如何向观众传递事实和态度。读完之后,我意识到了这种理想基因有多难得,又有着怎样的价值。

基因比习惯更牢固,它已经内化为本能。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也隔着一定的距离。纪念是为了再次出发,理想和精神不应该在任何人身上死去。


作者简介:

刘楠,11岁时看见了《东方时空》,一见钟情,心向往之,一路追随10年,2004年10月进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实习,2005年有幸加盟新闻评论部《社会记录》,任编导,三年打磨,受益无穷,作品有《8岁孩子的天空》等;2008年3月加盟新开播栏目《新闻1+1》任编导。客串过《新闻调查》栏目出镜记者。曾采访报道过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深圳富士康连跳事件、广西“砍手党”村等,参与《我们的2008》《岩松看俄罗斯》《岩松走基层》等特别节目制作,多期节目获得国家部委、央视新闻中心及评论部奖项。(来自百度百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