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中的小精灵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信则有,不信则无?哦。
01
我发现,在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附近住着两个小精灵,它们有能力控制大脑许多区域中的电化学过程…而且,长话短说,它们基本上控制了一切事情。
但是,有一个问题阻止我们看到它们,那就是小精灵有能力发现任何对大脑的侵入(外科手术、X光等),一旦觉察到外界的探测,它们就会消失(我忘记说了,它们会隐身术)。
如果我这样说,那么就是以一个更适合给幼儿园小朋友讲的例子来侮辱你的智慧。
这明显是一个捏造的例子,最关键的是,在这个故事里的小精灵假设是永远无法被证伪的。
虽然这个例子显得荒谬不经,可以让人一眼识破,但事实上,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选择相信类似的例子,而不可证伪的东西则一直充斥在人们的各种世俗观念当中。
比如说超感官知觉和通灵现象。
这些领域很容易被媒体炒作,其信奉者往往会用一条“军规”解释一切,过程如下:
一名信奉者声称已经在实验室证明了超感官知觉,而后,一名怀疑者被邀请来证实这种现象。
怀疑者一般会要求信奉者进行更多的控制,而加入了实验控制之后,这种现象就不再出现了。
由此,怀疑者会对这种失败做出正确的解释:原先对这个现象的证实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控制,因此结论不成立。
但是他们往往吃惊地发现,信奉者绝不承认之前的证明无效。
他们会搬出超感知的“军规”:心理能量是很敏感、很微妙的,并且容易受到影响。
怀疑者的负面感应是瓦解这一超感官能量的罪魁祸首。
信奉者认为,怀疑者的负面气场被移开之后,这种心理能量无疑会回归。
这就是典型的“小精灵”运作方式。
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现象只为信奉者现身。
02
科学是不能够接受这类说法的。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知道,上述的例子不能被称为科学,但是要理解什么是科学,确实还需要再进一步作出阐释,尤其是分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
要解释一件东西是什么,往往可以从它不是什么着手。
那么,什么不是科学呢?
首先,科学不是由内容定义的,不存在“科学的”和“非科学的”领域。
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历史上至今为止还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人类自身排除在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所以,受牵连最甚的,首当查尔斯·达尔文,其次,就是现代心理学。
其次,科学不是由器材的使用来定义的,无论是使用试管还是现代电子设备,这些都只是科学的附属品,不是定义它的本质特征。
所以,科学到底是怎么定义的呢?
或许我们可以用它的三大特征来形成对这个概念的印象,它们是: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产生公共知识、验证可解决的问题。
因此,科学必然可证伪。
03
但是,人们天生不喜欢科学,尤其是涉及自身的时候,所以,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会引发对抗。
直到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并没有通过调查和研究亵渎人性,反而是扩展知识的方式促进了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实现的时候,科学心理学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识。
就像伽利略时代的知识分子曾经拒绝透过他的新望远镜观察天空,只因为“木星存在卫星”这一类发现颠覆了他们的哲学和宗教信仰一样。
到现在还有谁会认为星系图和宇宙是无数星球组成的复杂理论会摧毁我们对宇宙的向往呢?
但是,不同于天文学、物理学等对外部世界的研究,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实在是让人们在情感上比较难以接受。
心理学构建了关于性行为、智力、犯罪、经济行为以及其他很多让人们感受强烈的话题,这些话题都太敏感、太私密、太让人感觉到不安了!
更可怕的是,心理学威胁到了世俗智慧所提供的安全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固有的行为模式,人们在潜意识中应用它,这套模式影响着我们的交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他人。
这些模式是内隐的,人们很少会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达我们的理论。
当它们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对其进行解释,并搬出一箩筐关于人类行为的普遍“真理”。
人们用来解释行为的,更多的是民间谚语或者一些流传已久的世俗智慧。
这些民间谚语和世俗智慧因为其强大的解释性而流传千古,人们爱用他们,是因为他们难以驳倒并且让人心安理得。
但是心理学的实证实验,却证明了许多行为的普遍文化信念的错误性。
它扮演着一种世俗智慧检验者的角色,常是“传递坏消息的信使”,挑战人们普遍接受和以来的世俗观念。
因此,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存在,往往不受人待见。
即便如此,只有作为一门“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心理学的发展才让人大可期待。
这,才是心理学。
▼ 据说这是苹果用户专享~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