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饮食必学指南之五果为助!

释义

“五果为助”

  果类食物是人类赖以维系膳食营养的重要物质。早在唐代的《孔颖达疏》里即有“木实为果,草实为蓏”的记载。在中华民族“尚五”文化和五行学说的影响下,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明确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一较合理的饮食结构理念。

  “五果”包括李、杏、桃、栗、枣。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载药丰富,内容详实,其中收录了“集草木之实号为果蓏者为果部”,包括上述五果在内的五果类12 种、山果类34 种、夷果类31种、味 类13 种、蓏类 9 种及水果类 6 种,共计105 种果物。

  五果不仅能够提供营养物质,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有云“果蓏之土产常异,性味凉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

  五果的性味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食物的性能是食物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而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食疗,食疗的理论指导则是食物性味学。

  前述内容已较多地说明了五果与五味的关系,整体而言,五果与四性的关系尤为重要。 《纲目》所载的李之实“微 温”,杏之实“热”,大枣“温( 热) ”,桃之实“热”,栗 之实“温”,按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的原则,五果之性均属阳,与五果之味的阴阳归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人体食用五果后能够提升活力,温煦脏腑,兴奋机能。这一结论与“五果为助”相符。

  同时,结合食物五味的理论,“酸”李具收涩、生津之功,“苦”杏可降泄、通泄,“甘”枣能够补虚、缓 急,“辛”桃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而“咸”栗则具有 软坚、趋下的功能。这与五果在食养、食疗应用中 发挥的功用相吻合。

李子

杏子

大枣

桃子

栗子

  五果与五脏的联系

  《纲目》虽然没有明确五果各自的归经,但通过对五果相应的五行、五味进行归属和分类,并进一步推演至五脏。

  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述 :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人肾。”

  《素问·五藏生成篇》所云 :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五果之中,李 “酸入肝”,“肝病宜食之”。杏“苦入心”,“心之果,心病宜食之”,归肺、心经。大枣“甘入脾”,“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归心、脾、胃经。桃“辛入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归肺、大肠经。栗“咸入肾”,归 脾、肾经。

五果之过食与禁忌列表

  为了降低或避免五果食用不当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根据前人的总结和实践,需辩证地掌握《纲目》述及的五果过食与禁忌常识,以便科学应用。

  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养生与健康意识亦逐步增强,饮食安全与膳食营养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五果为助”带给人们的是色香味沁人心肺的感知,时珍有云 : “熟则可食,干则可脯。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

  五果仅是果类食物的代表,今后仍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本草文化,不断发掘其他果物的科学本质,为科学知果、科学食果、科学用果提供重要的借鉴与指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