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结构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结构
——谈“全面发展的人”之八
刘向军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分为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个要素,十八个要点。由一而三,由三而六,由六而十八,无论是表格图还是饼状图,这些核心素养都显得整饬严谨,美观漂亮,那么,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性究竟如何呢?
一个核心或者叫一个中心,是“全面发展的人”。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并非要培养成达·芬奇那种在各个方面都是杰出天才的人,而是说把一个普通的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合格的人,或者说,就是把一个普通的学生培养成一个在各个方面都达到基本标准的人。虽然“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概念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它的本意绝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在很多方面甚至在两三个方面成为世界一流杰出人才的人,马克思本人也不是这样的人。一句话,“全面发展的人”的这个核心,与其说是培养一个人的最高纲领,不如说是培养一个人的最低要求。它的难点不在于每一个基本点上的要求有多高,而在于每一个基本点上都要达到基本的要求。
围绕着“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基本的核心要求,有三个支撑点:第一个支撑点是“自主发展”,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自己能够活下去的人;第二个支撑点是“文化基础”,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有文化的人;第三个支撑点是“社会参与”,它要求学校把学生培养成融入群体的社会的人。
能够自己活下去而不是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家庭或者社会的废物,能够拥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的文化基础而不是成为一个现代文盲,能够与社会大众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孤独的逃离者,这三条无非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个体的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这就构成了“全面发展的人”。这三条也就是对“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的解释。
那么,构成“全面发展的人”的这三条,各自又有怎样的内涵呢?其间又有怎样的逻辑联系呢?
“自主发展”又包括“健康生活”和“学会学习”两个要素。“健康生活”又分为三个基本要点: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珍爱生命”,是要拥有生命;“健全人格”,是让生命健康;“自我管理”,是让自己的生命持续健康地活着,长久地、好好地活着。这就是这三个基本要点的内在逻辑。它们共同构成了“健康生活”这个要素。
“学会学习”又包括三个基本要点: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乐学善学”是爱学习,“勤于反思”是会学习,“信息意识”是高效学习。这样的逻辑支撑起了“学会学习”这个要素。
其实,就一个人来说,有了健康的生活,有了“学会学习”的能力,就支撑起了“自我发展”的这个重要方面。而有了这个重要的方面就类同于实现了“全面的”发展。因为所谓的“文化基础”,必定是“学会学习”的必然产物;因为所谓的“社会参与”,也一定是“学会学习”的必然行为和健全人格的应有表现。
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学校教育如果能够培养一个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人”,也就是培养一个学生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体系有很多交错包含之处,而并非那么条分缕析,逻辑严谨。
“文化基础”这一个方面又分成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的区分依据主要是根据学科的内容,而不是学科的思维本质。
“人文底蕴”又分为三个基本要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这三个基本要点是从知识积累到情感认同进而艺术享受的逻辑体系表达的。而“科学精神”这个要素又分为三个基本点: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把“理性思维”作为一个基本要点颇显突兀,因为理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品质,它与“质疑批判”和“勇于探究”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并非并列关系。“理性思维”在此表达为“科学知识”更显恰当。——学习积累科学知识,质疑批判科学知识,进而探究新的未知,这才构成恰当的逻辑结构,从而支撑起科学精神这一个要素。
通俗地说,“文化基础”这一个方面由以文科为特征的文化底蕴和以理科为特征的科学精神构成。就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来说,既需要具备基础的文科理科的知识,也需要具备文科理科的思维能力,还也需要具备文科和理科的基本表达。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文科理科方面全面发展,门门精通,成为全才,而是让学生具备文科理科的基本素养。
“社会参与”这一个方面又包括“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两个要素。这二者的逻辑关系不够清晰。凡“实践创新”一定是“责任担当”的某种表达,凡“责任担当”一定要表现为某种“实践创新”。二者依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叉、共融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逻辑关系。
就“实践创新”这一要素而言,又分为三个基本要点: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点的逻辑关系应该这样来表达:劳动意识,技术运用,问题解决。并且,作为“实践创新”的一个基本要点,“劳动意识”在此更应该表述为“劳动习惯”,或者说“劳动能力”。
“社会参与”这一要素又分为三个基本要点: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这三者的逻辑关系不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首先要属于社区,其次属于国家,再次要属于世界。这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低及高的逻辑关系。但是就“社会参与”这一概念而言,为了保持与“社会责任”表述的一致性,“国家认同”应该表述为“国家责任”,“国际理解”应该表述为“世界责任”或者“国际责任”。在此,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行为,而不仅仅是认同或者理解,这才是“社会参与”的本质内涵。
总而言之,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罗列比较完备,框架比较科学,但仍有主次、轻重、先后不够科学之处,仍有概念不够严谨之处,仍有逻辑不够自洽之处。
202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