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港与民间传说(附图)
旧时的百步桥
龙华港旧称百步塘,又称白婆塘,西起穆家塘(即今蒲汇塘下游新道)与漕河泾港汇合处,东经龙华镇注入黄浦江,宽约40米,全长约3.7公里。昔日,龙华港在龙华寺东的百步桥(又名白婆桥)分成两股:一股向西北流至小闸桥东会蒲汇塘。那里历史上曾是蒲汇塘下游入海故道,清光绪年间,因兴筑沪杭铁路和天钥桥路、龙华路等,被填没。另一股往西流过龙华寺山门左侧的香花桥(又名惠民桥,今已拆除),横贯龙华镇后再趋西,接漕河泾港,北纳穆家塘,经蒲汇塘,过虹桥镇,西经七宝、莘庄、泗泾、抵松江,北经新泾港,通达苏州河。民国年间,从南市各码头搭乘轮船,经高昌庙、日晖港,两个小时便可到达龙华香花桥。
龙华港上桥梁众多,最有名的是百步桥。王涛曾在其《瀛壖杂志》里对百步桥赞美有加:“南北十丈,凌空亘卧,穹然如虹,两岸甃石,卫以栏槛,为沪邑巨观。”百步桥始建于明代,原为木桥,后因损坏严重,在明万历年间由里人张方伯出资重建,易木架石。此桥在清康熙、嘉庆、光绪年间曾数次重修。1934年,上海市通志馆的胡道静与几个同事一起到龙华访古时,特意去参观百步桥。未见石桥之前,胡道静等还认为“百步”的桥名有些夸张,但走至桥下,他们不得不承认“这条纯粹中国式建筑的石桥,确是长得可以,工程很伟大,形式亦壮丽,志上称为‘海邑诸桥之冠’,实在当得起。”只可惜在抗战期间,日军出于便利军事运输的目的,将百步桥改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古桥遗风从此便无处找寻。
龙华港蜿蜒曲折,向有“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之称。那么龙华港为何有那么多弯呢?不妨来听听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据说从前龙华镇上住着一对母子,一天夜里,这位母亲梦见一个和尚对她说:“你千万不能让你儿子喝生水,不能让他看到河浜。你一定要看好他,等到小孩16岁以后就不要紧了。”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男孩长到了13岁。一日清晨,这女子把房门一锁,就到香花桥头汏小菜去了。男孩醒来,见娘亲不在家,着急了,打算出去寻找。可是,他一推门,发现门被反锁起来。十多岁的小孩力气也不小了,三摇两晃,门打开了,他一个箭步冲了出去。跑香花桥上,一眼就看见母亲在桥下,他一边喊着娘,一边朝水边走去。听见儿子的声音,那女子抬起头,发现儿子正向龙华港走来,惊出一身冷汗,“回去!快点回去!”,女子呼喊道,但已经来不及了。男孩一见到河水,“扑通”一声就跳了进去。原来,他是龙星转世,一入水,即化身为龙,朝东面游去。女子赶紧在后面追,眼看儿子越游越远,她三步并作两步,爬上龙华塔,大声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母亲每叫一声,小龙就回头望一望娘,龙华港便出现一道弯。小龙游到龙华港与黄浦江交汇的地方,一共回头18次,从此龙华港就有了十八湾,龙华塔也多了个“望娘塔”的别名。
这则故事见于方志,就内容而言,充满了浓郁的神话色彩,不能算作信史。但其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母慈子孝的道德之光,令人为之动容。故而,笔者摘录下来,以飨读者。
清初,张宸等评出的“龙华六景”中就有四景是与龙华港密切相关,分别是:回塘拱刹、秋江塔影、广诸浮珠、夜浦涛声。
因为龙华港水道潆洄迂曲,所以舟行其中,无论在哪里都能看到龙华寺、塔,故有“回塘拱刹”之称。每当秋高气爽之夜,天净如洗,龙华塔影倒映在龙华港中,便形成“秋江塔影”。龙华港东去,就是黄浦江,夜阑寂静,可以听见浦江涛声拍岸,潮音彻耳,是为“夜浦涛声”。龙华港口原有一古沙洲,约40亩大小,称“一粒珠”,被喻为“龙颔之珠”,时人有诗赞曰:“聚沙成渚一珠圆,似柱中流砥大千”。可惜这“广诸浮珠”景观在清乾隆年间就不复存在了。
(张姚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