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行(拥绿园里仰奇才)
兴化文化积淀深厚,人才辈出。兴化诞生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世界知名文豪和书画家。到兴化的第二天上午,便沿着板桥路去寻找郑板桥故居。郑板桥故居是板桥东路的一组青砖砌筑的平房,那组建筑后退马路十多米,平面呈折角形,走到门前险被错过。故居从东到西有三间樘门,分别是板桥东路51、53、55三个门牌号码。51号门头镶着一块白石板,上刻“郑板桥故居”,由赵朴初先生题写。55号坐西朝东,门头镶着一块“拥绿”二字。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故居坐北朝南,有门楼,上下屋,小书斋,小庭院天井,厨房等建筑,始建于清代,1983年重修,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曾为自家门上所写过一副对联: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
走进拥绿园大门的过道,迎面可见刘海粟题写的“郑燮故居”大匾。过道后面是个小院,院中以青砖“人”字侧铺,墙角栽有绿竹一丛,置五针松、腊梅各一盆。庭院虽小,却富有生机。墙脚镶着一块兴化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立的“郑板桥故居修复志纪”的石刻。
走出小院,是一个稍大的庭院,院中数丛绿竹,数盆幽兰、数盆荷花及时令花卉,虽然有些杂,却有农家小院的味道。
庭院清幽,兰竹萧疏,朴实无华,保持了“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境。
故居粉墙灰瓦,面积虽不大,倒可暂避喧嚣。院中信步,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
三间正房坐北朝南,阳光充足,暖意融融。
正房东西两侧写有“居之安”、“平为福”,一看就是非隶非楷,非古非今,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的“板桥体”。
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盖世,曾是清代“扬州八怪”的领衔人物。郑家世代读书,可谓书香门弟。
走进室内,中间一间是客堂,摆着三副清式靠椅、茶几,大气而稳重。据说,这堂上挂着一副郑板桥的《墨荷图》,两侧配以对联:水夕苍茫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黎。今天不知为何板壁上是光溜溜的。
斜阳的光影中,清代靠椅更显得十分古朴大气有韵味。
两侧房间是郑家卧室,按原来的格局布置,陈列有郑氏祖传钱柜床、站柜、书桌、洗脸架等物。
正房对面隔着庭院是门额上镌有“聊避风雨”字样私塾教室。
墙上挂着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四条屏纯以水墨,设色淡雅,浓淡相宜,深浅并行,梅之傲骨, 兰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诚大家所为。
庭院西侧是厨房,很小,小得再进一人则转不过身来。
走出客堂庭院,穿过西侧厨房边一道小门,后面是个池塘。池塘边湖石、曲桥颇有雅趣。
池塘南岸有幢单檐歇山式轩阁。走近看,门头挂着一块“清风轩”匾额,前柱有联:树里灯行知客到;竹间烟起唤茶来。完全是一种隐居山林的隐士生活场景。
屋子门关着,里面也不知如何布置,据说是墙上挂的是郑板桥的《兰竹图》。
往西走过这幢轩阁,绕到屋后,只见池岸上垂柳、梧桐已是深秋景致。
池塘西岸建有一条碑廊,廊壁镶有不少名人石刻。
有赖少其、赵朴初、周而复、周谷城、张爱萍、彭 冲等名人书法。
徐悲鸿题在薛文卿收藏的郑板桥《兰竹图》上的跋语: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书画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文卿仁兄获此奇迹,良足欣赏。卅七年始寒,悲鸿捧观日题,时句客北平。
毛泽东算得上当代的大书法家,老人家能对郑板桥的字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板桥体”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碑廊中有一亭,往外观去,若天然画屏。
走过碑廊,池塘北岸临水建有一幢轩阁。
进门看,室内摆有书桌、琴架,墙上挂着郑板桥的书画,后梁上挂着一块横匾,上面是郑板桥题写的“聊借一枝栖”五字。
南面是一大溜窗户,凭窗可览窗前池水山石,绿柳枯荷,竹影婆娑,兰花小吐,充满了诗情画意。
琴架临窗而设,可以想见,琴声之中,夹杂着窗外潇潇夜雨,雨打青竹的声响,扣人心弦。 在这书房里读书的板桥便会生出无限的雅趣,照竹弄墨,已然是“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无竹不居”,是板桥的一大偏爱。板桥故居书房的檐下,种着一丛青竹。板桥在书房里便可透过窗纸,欣赏竹影,就像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2017年12月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