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rative Neurosurgery:颅骨测量与脑室穿刺

华山神经重症  作者:杜倬婴

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神经外科手术中经常需要脑室穿刺,在没有导航的情况下,神经外科医生必须依赖颅骨测量标记进行脑室穿刺。美国田纳西州Vanderbilt大学医学中心的Morone等对一系列常用的脑室穿刺通路进行了历史回顾,并附上3D透视图,以便于读者对其中包含的颅脑测量参数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文章发表于《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

前方穿刺点

01

Kocher's 点

历史

以瑞士神经外科医生Emil Theodor Kocher(1841-1917)命名。而首次报道通过该点进行脑室穿刺的是Cushing和Tillmanns。

用途

用途广泛,是进行急诊脑室外引流最常用的位点以外,它还可用于脑室腹腔分流的脑室端穿刺、内镜下三脑室造瘘、内镜下胶样囊肿切除、以及内镜下脑室内血肿清除。

定位

钻孔点位于鼻根上后方11cm,中线旁开3cm处。一般位于瞳孔中线上,冠状缝前方1~2cm处。该点位于矢状窦旁,运动皮层前方,因此避开了颅内的关键区域。

方向

垂直于同侧内眦和外耳道的相交线。

置管深度

通常在皮面下方6cm处,或直至穿透同侧侧脑室前角。导管头端位于Monro孔处时,脑脊液引流效果最佳

左右

一般在右侧进行穿刺,以避开功能区。根据不同的病变以及手术目的,左侧也可选用。

评价

虽然广泛使用,但并非完全准确,失误率可在4-40%。

02

Kaufman's 点

历史

由Kaufman和Clark首次报道

用途

该点可以经前额快速到达脑室系统,进行紧急脑脊液引流

定位

鼻根上方5cm,中线旁开3cm处

方向

瞄准中线、枕外隆突上方3cm处。

置管深度

距皮肤表面7cm,进入同侧侧脑室额角

左右

根据病变位置,双侧均可

评价

优点是可以快速清理头皮而无须理发,但同时也有损美容,因而实际很少使用。据报道成功率可达90%

03

Paine's 点

历史

由同名神经外科医师1988年报道

用途

首次用于额颞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中直接穿刺脑室引流脑脊液。有些患者,如TBI,开颅后脑水肿显著,可用此法穿刺脑室,以减少术中脑组织牵拉

定位

剪开硬膜后,前颅底上方2.5cm,外侧裂(以侧裂浅静脉为标志)前方2.5cm处。两线相交,分别构成Paine’s三角的前肢和后肢

方向

电凝软脑膜后,导管垂直脑凸面进入

置管深度

距皮层4~5cm,或直至抵达同侧额角

评价

尚无研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不少作者担心其有损伤Broca区、尾状核头部以及丘脑的可能。

Hyun等的改良Paine's 点

历史:为避免Paine‘s点可能的损伤,Hyuu等2007年提出改良。

定位:穿刺点位于Paine‘s三角前肢前方2cm处。

方向:导管垂直脑凸面进入。

深度:距皮层5~6.5cm,或直至进入同侧额角。

评价:作者报道10例病例100%命中,但他们使用了导航。

Park和Hamm的改良Paine's 点

历史:为避免Paine‘s点可能的损伤,Park和Hamm等2008年提出改良

定位:穿刺点自Paine‘s三角后肢向前延申2cm

方向:垂直于凸面脑组织

深度:距皮层5~6cm,或直至到达同侧额角。

评价:作者认为可有效避免损伤尾状核头部,准确率94%。

04

Menovsky's 点

历史

由同名医师于2006年报道

用途

可在经眉弓切口眶上开颅时进行脑室穿刺,以在脑水肿显著时减压,便于去除颅骨

定位

眶上开颅关键孔处

方向

穿刺道与中线平面呈45°,眶耳线平面向上20°方向

置管深度

5~6.5cm,或直至到达同侧额角

评价

作者报道的10例患者,5例尸头中,第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7%。

05

Tubb's 点

历史

由同名医师2009年首次正式命名报道,但之前已见与文献描述

用途

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腰穿针经眶穿刺脑室减压

定位

针尖位于上眼睑下方(左右均可)

方向

穿刺道与眶耳线平面呈向上45°,中线平面呈20°方向。针尖在瞳孔中线稍内侧、眉弓稍后侧方向穿透眶顶壁

置管深度

进针8cm,可达同侧脑室

评价

由于无须钻孔,此法速度最快。但由于是盲穿,且有眼球损伤的风险,因此很少实际使用,也没有评价性研究

后方入路

01

Keen's 点

历史

由同名外科医师1890年报道

用途

用于大部分后颅窝手术中脑脊液引流,大部分情况下,该点位于术野中。也用于脑室腹腔分流

定位

耳廓上方以及后方2.5~3cm,左右均可

方向

垂直于枕叶皮质,略偏头端

置管深度

4~5cm,直至抵达同侧脑室三角区

评价

既往也称为顶后点,文献报道使用较多,但尚无准确率评价

02

Frazier's 点

历史

由同名外科医师1928年报道

用途

一开始是硬膜外三叉神经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体表标志。现用于后颅窝手术术中引流脑脊液快速减压

定位

枕外隆突上方6cm,中线旁开3~4cm,对应顶骨人字缝上方区域,左右均可

方向

导管向内、向上,瞄准对侧内眦上方4cm处

置管深度

进入5cm可达同侧脑室,脑脊液流出后,移除导管内芯,继续进入5cm,共10cm

评价

Lee使用MRI影像模拟该入路,成功率100%。尚无实际病例中的成功率报道

03

Dandy's 点

历史

1918年由Dandy最早报道

用途

最先用于经枕部脑室造影。现用于枕部或乳突后方开颅的患者术中脑脊液引流。可在开颅过程中按术前计划实施,更多用于颅高压的患者的术中非计划脑脊液引流

定位

可枕外隆突上方3cm,中线旁开2cm,对应人字缝下方枕骨区域。左右均可

方向

对准眉间上方2cm处

置管深度

4~5cm可见脑脊液,导管应位于同侧脑室体部

评价

Lee等通过磁共振数据模拟10例患者,成功率100%,但没有真实病例的评价性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与视放射毗邻,因此理论上有视野损伤的风险

04

Sanchez's 点

历史

由同名外科医师2014年报道

用途

用于穿刺侧脑室颞角,作为孤立脑室引流,或内镜下抵达颞叶内侧结构的入路

定位

可枕外隆突上方5.6cm,中线旁开2.7cm,左右均可

方向

穿刺通道与经穿刺点的旁矢状面(平行于正中)向外呈5°角,向下与眶耳平面呈30°角

置管深度

5cm,可及脑脊液,继续进入4-5cm(共9-10cm)可进入同侧颞角

评价

Sanchez等在9例尸头标本上完成18次穿刺,成功率100%。没有真实病例中的评价性研究

 小结

神经外科医生应熟练掌握这种脑室穿刺入路及相应的颅骨测量标记,以应对各种急诊以及择期手术中需要脑脊液引流的情况。

Ref:Oper Neurosurg (Hagerstown). 2020 May 1;18(5):461-469.

doi: 10.1093/ons/opz194.PMID: 3142065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