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唐诗解读——李白之《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
北郭:北城之外,泛指城邑。古时城有两重,内城曰城,外城曰郭。
孤蓬:比喻只身在外的人,指友人。
自兹:从此。
萧萧:马鸣声。
班:分开,分别。班马,指离别时的马。
解读:
李白一生创作了130余首送别诗,艺术上不拘一格,自由挥洒,颇多变化,他的送别诗,往往能够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构思新颖。他继承魏晋以来送别诗借周围场景以烘托渲染别情的艺术特点,以其独特的自由奔放的个性与强烈的主观情感,展示了送别动人画面,使送别之诗有了极具美学内涵,这首《送友人》就是非常名的送别诗,全诗写得恬淡活泼,不刻意亦不觉浅显,不经意之间,常有动人心魄之语。
首联即给我们呈现一派诗情画意的浪漫氛围。青山静静横卧在北边城墙,流水潺潺围绕着城池的东侧,整个宣城罩上了一层素雅的光环,诗人与友人在这样的氛围里相互道别。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化用鲍照的“孤蓬自振,惊砂坐飞”,飞蓬断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诗人以此比喻即将远行的朋友,想到此去经年,征途漫漫,异地他乡,便觉凄凉。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为全诗名句,成了惜别和思乡怀亲的经典名句。“浮云”“落日”皆令人心碎之景,后而紧承“游子意”“故人情”,景与情的结合在这里丝毫不觉违和,所谓游子之意,飘若浮云,故人之情,独落悲日,“游子意”“故人情”互文手法加深读者对诗人这段友情的关注。曾有人认为将此联放入杜诗之中,便成沉郁之调,然在诗人笔下,却是太白潇洒之音,看来诗之气象万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就道,不能复留,唯闻班马之声而已,全诗以悲怆作结。远处青山白水环绕城郭,诗人与友人策马缓行至城郊,分别在即,人已无言,连两人的坐骑仰首发出悲鸣声,马都不忍分别,何况人呢?全诗行文至此,我们从中可以作出推测,友人此行的寂寞,极有可能与主观情感有关,也许是他政治生涯受到打击,或人生不顺而惆怅。
整首诗尽量避免直抒胸臆,以山水之景起兴,用马鸣之声作结,用眼前之景,加上特定的情感色彩,再发挥想象,引用典故,经加工之后,给人留下无穷意味。所谓“大匠运斤,自成规矩”是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