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唐诗解读——李白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读:

李白写给孟浩然的诗,最著名的就是这首,从诗的内容来分析,这应该是他早期作品,与时事关系不大,纯粹展示了诗人对友人深情厚谊。在写这首诗时,李白还值青春少年,且当时国家正处于上升阶段,诗人的心情是明快的、温暖的、自由的。因此,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读起来却令人忘忧,即便是分别,也是各有宏图大志要施展的分别,因此这首诗被选入各时期各版本小学语文课本,足见在赠诗中写景抒情写得极好的。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春天,26岁的李白曾在扬州停留数月,后到汝海一带游玩,之后到达襄阳时,结识孟浩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开元十六年春年,李白离开安陆东游江夏,再次与孟浩然相遇,这首诗就是两人第二次相遇和离别的见证。彼时国家正处太平盛世阶段,一派欣欣向荣,二人分别又是春意正浓的烟花三月,加上友人要去的扬州又是富庶繁华之地,而李白也是涉世未深,对前途向往光明美好的成分多些,故诗虽是离别之诗,但内容却是欢快愉悦,积极向上。

李白和孟浩然友情深厚,但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只有李白给孟浩然写诗,孟浩然却没有回赠,估计是孟浩然要大李白十二岁。且孟浩然品行高洁,不只是一个隐士,还有显赫的诗名,他的山水田园诗和王维已经齐名了。而这时李白还刚出茅庐,没有名气,孟浩然的这些成就正是李白在孜孜以求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以交代送别的信息为主,从中可知送别时间为阳春三月,行程是西起武昌黄鹤楼,东下直至扬州。其中“辞”送别方式是严格按照一套程式辞别上路,“下”则生动描绘了乘船顺水而下的状态,意谓祝福友人前程一切顺利。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联系景语以此传达自己的心胸,视线放眼望去,友人所乘之船已经渐行渐远,直至孤帆远影在碧空消失,只能看到一点影子,马上就要消失不见,唯余一江春水,滚滚流向天边。我们仿佛能体会到诗人神弛目注的神情,仿佛转身于一副相当壮阔的江景之中。

附:

游溧阳北湖亭瓦屋山怀古赠孟浩然

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
游子托主人,仰观眉睫间。
目色送飞鸿,邈然不可攀。
长吁相劝勉,何事来吴关?
闻有贞义女,振穷溧水湾。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颜。
高坟五六墩,崒兀栖猛虎。
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
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
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
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
壮夫或未达,十步九太行。
与君拂衣去,万里同翱翔。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