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唐诗解读——李白之《拟古十二首》(其二)
高楼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堕,当窗悬清光。
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
含情弄柔瑟,弹作陌上桑。
弦声何激烈,风卷绕飞梁。
行人皆踯躅,栖鸟起回翔。
但写妾意苦,莫辞此曲伤。
愿逢同心者,飞作紫鸳鸯。
注:
陌上桑:乐府相和歌曲,汉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
踯躅:徘徊不进。
解读:
这首诗明显在构思、题材上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先写乐曲声从高处传出,然后写窗户,再由远景写到近景,然后写人。都是通过妇女所弹的乐曲,写那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苦闷和悲哀。
与《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不同的是,李白塑造这位女性是个性非常鲜明的,她身着罗衣,含情弹瑟,曲中含悲,并表达寻觅“同心者”的愿望,全诗采用烘托的表现手法,用高楼、青天、白玉堂、明月、清光等一系冰清玉洁之物来衬托这个女子的高雅绝俗,用行人的踟蹰、栖鸟回翔来烘托琴声的感染力,而《西北有高楼》中的“弦歌者”则形象模糊,只知道是处于高楼弹琴之人,其他不甚了了。另外李白是以第三人称客观视角来写,而《古诗十九首》则是从听者角度来写。其他不议!
附:《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