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唐诗解读——李白之《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
珍羞:美味佳肴。
箸:筷子。
梦日边:传说伊尹见商汤前,曾梦见乘舟过日月之边。
歧路:岔路。
解读:
《行路难》系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这三首《行路难》大抵作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之时。他一方面愤怒于玄宗皇帝不辩忠奸、小人只知谗巧疏亲的行径,一方面他又心存侥幸,希望皇帝能够早日回心转意,自己能再次征诏;一方面他又深感茫然无望,而心生挂帆秋江、不为云罗所制之念。这种复杂的心态是李白初出长安时的情绪反映,也是这三首诗创作的感情基调。
诗人面对着“金樽”“玉盘”“斗十千”“直万钱”的豪华盛宴,却是一次次举杯,一次次停杯;一次次握筷,一次次放下,在频频举杯停杯、握筷停筷中,我们感受着诗人内心无限的无处安放惆怅悲愤,激愤慷慨至极之时,诗人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回应他的却是茫然的前途和同样茫然的内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二句紧扣“心茫然”,正写行路难之意。李白虽才高志大,然却只得一个“倡优同蓄”的文学弄臣,最终还被赐金还山、离京远游,这条仕途艰难的道路不正如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一样难以飞渡吗,诗人由此对自己的理想产生常常的怀疑。
然而诗人认为自己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才华,他依然幻想着皇帝能够想起他,让他重返长安,他化用了历史了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姜太公八十岁垂钓磻溪,终遇文王,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得商汤眷顾。先贤尚且如此,李白坚信自己他与玄宗也会有君臣际遇那一刻。
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走,诗人既不甘心沉沦下僚,又无法寻找出路,于离筵席上瞻前顾后,于前路进退失据,只能徒唱行路难,在去意徊徨之处寻找自己安身立命之所。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也不过他表明心志,一旦功成名遂,自己定会像宗悫那样挂帆远游,浮海而逝。
李白这首诗无论从题材手法,还是立意字句,无疑受了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同样是写壮志难酬,同样是写才子落魄无助,鲍诗多写寒士落拓之气,而李白的诗人则多贵族澄明之境 。鲍诗辞调悲苦,而李诗则辞调明丽。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作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可谓至评,如果说李白诗的跌宕学自鲍照,“俊逸”为二人所共有的话,他的清丽则来自庾信,而这却是鲍照所不具备的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