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三)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观变穷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
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
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注:
君平:严遵,字君平,在成都街上卖卜为生,每天赚满百钱后,收摊回家,曾著书十万余言。
太易:古代指原始混沌状态。
探元:即探玄,探究玄奥之旨。指严遵依据老庄之旨著书。
驺虞:兽名。
鸑鷟:凤凰别名。
沉冥:即湛冥,意为晦迹不仕。
解读: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语出鲍照《咏史》诗:“君平独寂寞,身世两相弃”。李善曾注解这两句时说过——“身弃世而不仕,世弃身而不任”,李白意思是既然尘世已经放弃君平,君平自然对尘世亦无所求。
如此理解,过于流于表面。唐汝询曾经说过“孰能测其沉冥者,盖太白自叹其不为人知也”,意谓读太白的诗,切不止于字面,自须于方外求其意,庶几得之。李白是个天才,这个读他诗作的人普遍的感受,而天才的痛苦又常常不为人所知,他的痛苦在于没有真正同情,没有真正合作者,一般人看他是疯子,因此不能亲近他,反而说他不近人情。其实李白无时不想用他自己的热情来浇灌人世,无时不想与自己的坦诚向世人表白自己,然而他所得到的却是冷水一瓢。
李白的痛苦是一种永恒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避免的。他不同于屈原的幻灭,因为屈原的幻灭只是现实理想的幻灭。他也不同于陶渊明否定一切,在李白的世界里,名,他看透了,不要,富贵又证明是最靠不住,神仙又极为恍惚。这就决定了李白的痛苦是人间的痛苦,这痛苦植根于他旺盛的生命力之中,为任何人所不能放过的,不过常人没有李白痛苦那样深,或者深陷其中而不如李白天所自知,只是他们从李白的作品某个片段能得一点一滴地安慰,这可能也是后世之人喜欢李白的缘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