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曹操难称帝
东汉末年,李膺的儿子李瓒曾称许过:“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后汉书·李膺传》),按照刘邵在所作《人物志》中对“英雄”的解释:“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曹操完全担得起“英雄”二字。
自“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曹操步步为营,向着天子的宝座渐渐逼近。到了公元219年,他与孙权联合,通过“襄樊战役”将蜀汉第一猛将关羽置于死地。接着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按说到了此时,曹操称帝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也曾写联名信请曹操废献帝而自立。夏侯惇就为此劝说曹操:“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曹操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注引《魏氏春秋》)夏侯惇说得在情在理,曹操回答得也情真意切。
除了自我标榜的“本志”外,曹操不急于称帝还是有客观理由的。首先,当时孙权劝曹操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襄樊战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孙权认为支持曹操称帝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曹操自然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次,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从而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曹操曾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有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势必会造成不利影响。这也充分说明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
当然说到底,曹操不是袁绍,缺乏庞大家族世系的有力支撑;曹操不是刘备,没有一个汉室宗亲的帝王谱系可供炫耀;曹操也不是孙权,能够尽享父兄开创的煌煌基业。曹操只能仰仗自己乱世英雄的非凡才干,披荆斩棘、自闯江山。当已是一手遮天,可以将庸弱无能的汉献帝任意玩弄于股掌之上时,不慕虚名的曹操,称不称帝、究竟何时称帝,他自己肯定深思熟虑过并有清醒的认识。说穿了,曹操还是忌惮后人言其“篡位”,从而留下汉贼的恶名。正如司马光所言:“以魏武之暴戾,加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卷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