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不可发汗

口渴不可发汗

编辑整理   解英

原文: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

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讲解: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这个容易理解,他是依脉论水病,这算一段,文中把标点用错了,今予纠正,单起一段。

“面目肿大”,是有水饮之邪,叫风水。这又是一分段。文中的“有热”也不对,纠正之。

文中还继续解释这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那又是指眼浮肿了,“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这是风水”,这都好理解。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这是单独的一段,除此讲的都是风水。

原文: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

讲解:

“脉浮而紧”,这是太阳表证了,当然也必然恶风了。按理说他应该骨节四肢疼痛,但他却不疼痛,反而表现为身体重、酸,这是体表有水湿的缘故,水湿尚未影响到体内的津液敷布,他津液尚不虚,因此其人也不渴,这有一名称,叫“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这是延续上文“此为风水”,接着论述“恶寒”的原因:医者见病不好,再三发汗,过度发汗,导致病人津液有失,更增加了“恶寒”症状。病未好,病人先虚了,这就陷入少阴证的津伤,“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这里的“恶寒”,是另一性质的恶寒,现代中医叫畏寒,以示与表证恶寒的区别。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还是紧接着上两段说的,假如还有身体特别困重,脉浮紧,不恶寒也不口渴,这又当是皮水了。他比风水又进了一步,他的治疗大法仍是发汗。注意这个“渴而”二字是错误的,“口渴”就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我要强调的是,临床上这类水气病,由于水气的存在,脉不一定非要浮紧,有时也表现为浮弱细,或干脆不浮,这都是皮水的特点,大家应该知道这些区别。

凡能发汗的病,都不能有口渴,底下接着就有口渴不能发汗的论述条文:“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咱们前边治的39岁小伙,全身酸沉困重,整日昏昏沉沉,不渴也不恶寒,当也属于这类皮水。《伤寒论》《金匮要略》把这种皮水病,也叫溢饮,有时这个溢饮还是个隐性的溢饮。这一段话虽不多,但包括的中医机理却深奥,若真正明白了,你的中医水平,当更进一步。有许多成名中医人物有时也疑惑,不能理清他们之间症状的区别和联系。大家应该好好看看我对这一段的论述。

原文:

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

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讲解:

“身肿而冷”,身体外表浮肿,还恶风寒;“状如周痹”,全身的疼痛沉重而周身麻木样;“胸中窒”塞;也不能吃;“反聚痛”,指疼痛的性质聚集的,与广泛痛相对;一到晚上烦躁不能躺卧而失眠,具备这些特性就成了黄汗病了。

凡“痛在骨节”,咳嗽而喘满,不口渴的就为”肺胀”(注意是“肺胀”而不是“脾胀”,一字之错,谬之千里。此处是错简。)发汗即愈,用越婢加半夏汤就成,前边已讲过。

就这类病的本身而言,凡有口渴下利腹泻的,小便又长,次数又多,因有津伤的缘故,是绝对不可用发汗法的,这是大法,我们谨当遵守。

这一段特别好,给我们指出了治疗水饮病的禁忌红线,确然是不能碰的,是不能越雷池一步的。

这一段,我费了好半天劲,才理顺了。因这一段关键处的错误、错简特别多,大家要反复阅读,反复地学习,才不辜负我的一片苦心。

原文: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

讲解:

“里水者”,什么叫里水,这里所指的里水是什么样的?全身的体表浮肿,强调颜面眼皮肿,小便不利,病人的脉必是沉的,这叫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假如有口渴,小便又数利,这是亡津失液了,尽管也是全身及颜面水肿,却是绝然不可用越婢加术汤来发汗利水的,这是毫无商量的死禁忌,必当遵守。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补充指出的是,这个越婢加术汤常常也伴有汗出,甚至汗大出,只要不口渴,照样可以用,不但有汗出不受越婢加术汤的限制,而且这个发汗法,还能治疗这种自汗,从而达到止汗目的。

师生问答:

学生1:“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本条,是防己黄芪汤加人参?

安师:你认识得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