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孟浩然之《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
注:
挂席:张开风帆。
远公:晋代著名高僧慧远,俗姓贾。
但:只
解读: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游历了多处名山风光,也留下了不少诗作,但他对庐山格外情有独钟,在他的笔下,庐山不只一次出现,这首诗就是开元二十一年间,他再次经过庐山时写下的,描绘夜景中的庐山,故这首又名《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全诗平淡自然,浑然天成。
首联诗人将寻访名山的行程浓缩在这一联中,意在说明自己对名山的期待,特别是对庐山的出现打下伏笔,衬托庐山的魅力。
次联诗人写到见到庐山时如愿以偿的欣喜于不经意间道出,虽未正面写庐山,但庐山神韵呼之欲出,清人王士禛曾为这一联专门写诗——“挂席名山都未逢,浔阳喜见香炉峰”。香炉峰位于庐山的南麓,终年不变云雾缭绕,因其隐逸、神秘、莫测的人文,吸引了历代僧人、道士前来传佛、布道;文人墨客前来隐居、修身、养性;凡夫俗子前来圆梦了愿。
第三联诗人仍然从侧面来写庐山,缅怀起曾在隐居的远公,这种过渡十分自然,将诗意由名山的向往转而对远公的追慕,意在言外,颇有夫子自道的意味。
尾联结尾十分巧妙,仍未实写眼前景物,而是借夜幕中传来的钟声,让人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意境幽远,一片空灵。
全诗通篇都未实写庐山,却在平淡叙述中让人们对庐山留下深刻的印象,于若有若无之间对高山的景仰及对隐士的追怀融为一体,对后代诗歌创作方法影响极大,清人王士禛的“神韵说”即得意于此,认为“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远迹可求,画面家所谓逸品是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