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方金」|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个人简介】

柳方金、字:力文、笔名:屹然、号:清泉軒主、55年生于江苏徐州、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文化部文化中心特聘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 、中国水墨机构副主席、中国水墨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盛世丹青书画院副院长 、中国美协创作中心画家 、大兴美协高级顾问 、徐州民进市委书画院副院长、徐州西楚山水画会副会长、现居北京。作品获奖与参展 :08年作品《藏乡风情》获全国第七届工笔画大展银奖、06年作品《碧水微歌下远峰》获"壶口杯"中国画名家优秀奖、07年作品《登山俯平野》获纪念长征暨建党名家提名展优秀奖、08年作品《夹金山下》参展2008首届山水画双年展、06年作品《雄姿远眺》入选全国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 03年作品巜高原牧曲》获全国书画艺术大展优秀奖、09年作品《远山映朝晖》参加全国名家五十人巨幅展 、98年作品《巍巍太行》获江苏省首届山水画大展金奖、OO年作品《阳春布德》获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展佳作奖、08年作品《松连竹路雾里桥》入选"中华情"展、07年作品《时在中春阳和方起》入选中国画大展等等。2013年12月11日传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藏乡风情》57、5万成交。

【作品鉴赏】

笔墨随心化青山

——读屹然山水画作品有感

贾德江

前不久,我在《中国画廊》杂志的摄影棚里看到画家屹然的作品,正在拍摄反转片的一幅幅充满艺术魅力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印象令我击节叹赏,以至于多少天过去了,仍然不能淡去。不难看出,专攻山水的屹然是一位中国画创新的探索者。在他的作品中,不只是表现自然界的青山、翠谷、小溪、飞瀑、云烟,也不只让人感觉布白的巧妙、物象开合的大气磅礴,最重要的是那画中深邃的意境、脱俗的神韵和娴熟的笔墨。猛一看,在他的画幅中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似乎只是那么一勾一染、一皴一点,可是那皴擦点染间却是那么率真、洒脱、浑厚与苍辣。看得出画家极为重视民族绘画的传统技法,同时我也特别留意从他那些充满顽强进取与不懈追求的探索之作中所透露出来的不同寻常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画家对自然美的发现,对自然的一种独特理解和体验,一种偏颇的情感移入或自我精神的投射,一种为重新唤起或激发类似的情感而需要传导和表达的载体或符号系统。

看得出,屹然正努力和企求把这些信息融汇到笔意墨彩中去,从而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解与美学追术。从他那试图在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处冲天崛起的山水画卷中,读出了他对深沉、浑厚的无言之美的深情向往,对博大、静穆的永恒之境的执著追求,并由此引发起我对美和艺术的广泛的联想和深沉的凝思。美和艺术是人类与自然协合和联结的纽带之一。然而这种联结与纽带的存在及其表现,都是一种隐而不宣的秘密。正如罗丹曾经说过的那样,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我们在生活中偶然为发现某一自然或艺术之美而能欣喜不已之时,却不知更有多少美的事物和精灵,正尤如雨丝风片般地从我们身边无声流逝。因此,在人与自然或艺术之间,恐怕也存在着某种契机或缘份吧。细读屹然的画作,我觉得屹然对美的发现和撷取,不仅在于“契机”和“缘分”,更在于他的性灵、气质与才情。

屹然山水画的里程,大致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或许因为他性格的沉稳、为人的宽厚、心胸的放达,使这位生长于古城徐州的江苏人,并不热情于南宗山水的清灵秀美,而对雄强壮伟、浑穆峭拔的北派山水心仪已久。他说:“我在画面上所表现的既是北方山水给我的印象,更是我个人性格的外化。”看看他的《古壑鸣泉图》、《家在青山绿水中》和《青山行不尽》等作品,皆为水墨写意山水,用笔繁复、积墨浑厚,但都空灵、氤氲、华滋,以实胜虚,显得苍茫雄浑。有宋人的气势、有元人的韵致,其笔法墨法,明显地受到龚贤、石涛以及黄宾虹艺术的影响。屹然告诉我,当他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之后,一头扎进龚贤、石涛、黄宾虹作品的研习中,他发现蕴藏在他身上的水墨写意天赋被唤起,被激发。

从那时起,他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领域,并开始了充满乐趣和艰辛的探索。屹然的画风就像他的性格,是内敛沉稳的。他笔下的山水用线圆润浑厚,重以线造型,强调骨法用笔,他把他的景物画得很实在、很浓重、很饱满,但仍然保持着松动和空灵的感觉;他的思考是深刻而缜密的,是宏观而又具体的,但又不是山川自然的机械模拟,谨严中透出率意,力度中显出轻松,画中每个局部都服从整体, 注重大的效果,笔墨的语言不是以“炫耀”的方式存在,而是与意象、形式等天衣无缝地融于一体,并最终以单纯、简洁与质朴的视觉性融合在画面总体的效果和氛围中。尽管如此,笔墨的表现方式却是多样而丰富的。他以勾、点、染、皴、擦造成一种浓重而和谐的水墨样式,如同平缓而不激越的多声部合唱。处于新时期的艺术家比任何时候都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更注重自身创作个性的发扬。屹然也不例外。他为了进一步寻找自我,进一步强调“我”对艺术的理解,进一步形成“我自有我在”,他又负笈北上从师,孜孜以求,探寻自己的艺术道路。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国画高研创作班的两度学习过程中,在诸多的良师益友中,他看到他们中间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踽踽独行的寂寞,也常有彷徨歧路、莫衷一是的苦闷。千军万马拥挤在水墨山水的独木桥上,难以突破“大同小异”、“千人一面”的面貌,使他不能不思索自己的何去何从。回首览阅中国山水画史,或许是出于性灵而展示的智慧,屹然在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以及沈周的田园山水、张大千的重彩山水的读解中,茅塞顿开:通向山水画颠峰的道路何止是水墨山水一条路。中国画最早是重色彩的,为何不来一次“文艺复兴”,将中国画山水色彩的运用向前推进一步呢?屹然在承继和接续前辈艺术精神与艺术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取向,那就是在青绿与水墨山水之间的嫁接,开始了他的新的里程。传统青绿山水的作画过程,从用线勾勒形体的轮廓与结构到分染打底而后罩染用色,亦已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程式,材料一般为经过胶矾做底的熟纸或绢。除了在勾勒造型时有限度地用笔之外,敷色多以平涂方式或在分染时分出深浅阴阳,用笔的过程十分理性。

在屹然看来,这种程式化与理性虽然突出了用色的效果,但也使技巧的应用成为一种简单的经验积累,过于单一的技法程式的材料应用无疑会使艺术家的创造力受到约束和限制,导致个性与激情的缺失。若要寻找并建立适合自身创作图式的新方法,首先是突破传统的技法程式,在把握传统文脉和现代精神的大趣味下施展具有个性的理解与创造。经过一番思考,经过一番对传统青绿山水的临习和对近现代大家青绿山水的研究,屹然选定了一种建立在传统水墨基础上的亦工亦写的青绿重彩表现形式,兼有水墨写意的自由抒写与工笔重彩的严谨法度,两相糅合,墨不碍色,色不掩墨,墨因色泽,色因墨辉,产生墨色互渗、墨色共辉的新颖奇妙的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屹然的这种“意笔工写”或“工笔意写”的重彩山水是画在生宣纸上的,所显示的艺术效果显然与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在绢或熟纸上大相异趣,他在青绿山水中融入了水墨写意的画法和趣味,或者说,他在水墨写意的技法和特性中融入青绿山水的细腻工整,显得精工而又有逸气。画中强调了以书入画的“写意性”,笔力刚健,线以骨立,墨色苍润,云蒸霞蔚,色彩清新、鲜明而又雅丽,屹然创造了一种介于工写之间的青绿山水画的新文本,已和传统的青绿山水、水墨山水都拉开了距离,也在不同于今人的格法中脱颖而出。

他的创造性在于,在突出用色的前提下,重视开发和利用用笔用色的过程中出现的随机妙幻的天趣,广泛吸收水墨画及其他现代绘画中可用之法,如积、撞、染、堆、冲、洗、擦等方法加强笔触墨迹和制作肌理的可读性,增加平面色块的表现容量,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觉感受。更重要的是,画家在这一过程中摆脱了传统技法程式中按部就班的枯燥程式,增加探索、发现、体验、调整投入的乐趣,使画面真正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意义的运动。近来,屹然的创造已经赢得了画界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他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能无视传统,也不能无视现代,更不能无视自己的心灵。我想,中国山水画的前途正寄望予像屹然一样的这一代画家身上。

2007年1月28日凌晨于北京王府公寓和屹然熟悉到相知、相交有20个年头。他是一个不善言谈、做事沉稳的人。他常常是牺牲自己去照顾别人,心地宽容、平和、善良。屹然生长在古城徐州,那是一片教育文化的沃土。千古而下,徐州因出了彭祖、刘邦及当代艺术大师李可染,平添了丰厚的人文精神和历史遗存。环境的熏陶,使少有大志的屹然喜欢上了艺术,画画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读书、鉴赏、实践使他习惯于在生活、自然中寻找美。敏锐的感觉使他常常处在一种兴奋状态,每天坚持着画画。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他有幸在40岁之后的10年先后去了中央工艺美院及两度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画高研班学习深造。“眼界高时无物碍”,大量的艺术信息、加之名校名师的指点,他的眼界高了,手中的画笔也能跟上了。

几年下来,收获与自信都是显而易见的。黄宾虹在他的画语录中谈到山水画的创作,认为画家应该经历四过过程,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这里前三个过程都属于师法造化的过程,最后进入创作阶段必须“三思而后行”,而不是照搬写生的稿本。我知道屹然喜欢外出写生,每次外出回来总能画出一批画来。有一年听说他去四川写生,碰到大雨、洪水爆发,险些丧命。他就是靠着对艺术的真诚和执著的精神,足迹几乎踏遍了西部北部的名山大川。前不久,他从北京带回了一些他新近创作的山水画让我欣赏,这让我非常吃惊。他以全新的绘画语境表述着自己的感觉和审美意趣,对传统的认识走向了更深层次。诸如用笔用线的圆厚浑朴、重骨力并保持畅达流动,毫无障碍地表达情感和情绪。而他的作品最可贵之处是,正在向着个性化的语言作步履坚实的探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