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详解

《出师表》详解

1.先帝(指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中途去世。崩殂:古代称指帝王之死。);今天下三分,益州(指蜀汉地区)疲敝(民力困乏),此 (实在、果真)危急存亡之 (时)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副词,推断原因)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对皇帝的敬称,指刘禅。)也。诚宜开张(扩大)圣听(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光先帝遗德,恢弘(扩大、发扬)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轻视,看不起),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以致)塞忠谏之路也。(1.段意:论述当时严峻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提升)(惩罚)臧否(善恶,褒贬、评论人物的好坏),不宜异同(不同)。若有作(奸邪的事情)犯(科条法律),及(做)忠善者,宜(交付、交给)有司,论其(处罚)赏,以(显示、表明)陛下平明之(治理)。不宜(偏袒)(私心),使内外异法(法令不同)也。(2.段意: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善良诚实),(志向)(思虑)忠纯,是以(因此、所以)先帝 简拔(选拔)以遗陛下。(谦词,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全、都)以(询问,征求意见)之,然后施行,必得 裨补(弥补)(“阙”同“缺”,缺点)(疏漏),有所广益。(3.段意:推荐可信任的文官,强调品德条件。

4.将军向宠,(性格)(品行)淑均(善良公正),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 (推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 行阵(军队的行列,指军队)和睦,优劣得所也。(4.段意:推荐武将向宠,评其人品,赞其才能。

5.(亲近)贤臣,远(远离)小人(品质恶劣的人),此先汉 所以(……的原因)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倾颓(衰败)也。(名句)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痛心遗憾)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以死报国)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那么)汉室之 (兴盛),可计日(数着日子)而待也。(5.段意: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是否任人唯贤。)

(以上1—5段是第一部分:向后主提出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三方面的建议。)

6.臣本 布衣(指平民),躬耕(亲自耕种)于南阳,苟全(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不求 闻达(做官扬名。闻,扬名,达,显贵。)于诸侯。先帝不 (因为)臣 卑鄙(身份低微,见识浅陋。),(说话人表示谦卑的词。枉屈:屈身俯就。)自枉屈, (拜访,探访)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由于这样)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遂(许诺,答应)先帝以 驱驰(奔走效劳)。后 (遇到)倾覆(失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接受命令)于危难之间。(名句)尔来(从那以来)二十(同“又”)一年矣。(6.段意:追念先帝知遇之恩,称颂先帝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7.先帝知臣 谨慎(慎重小心),故临崩 (托付)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早晨)夜忧虑,恐付托不(成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金沙江),深入不毛(不长草木,意思是荒凉的地方)。今南方已 (平定),兵甲(兵器、盔甲,指武器装备。)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几,含有“希望”之意)(用尽) 驽钝:劣马。:刀刃不锋利。驽钝:比喻低下的才能),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  所以(用来……的事)报先帝而忠陛下之 职分(职责,职分。范围内应做的事)也。至于 斟酌损益(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的措施。),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7.段意:说明出师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以上6.7段是第二部分:关于出世北伐决策的说明。)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任务),不效(没有成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过失、过错),以彰(表明、显扬)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 咨诹(询问) 善道(好的道理),察纳(认识采纳)雅言(正言),深追先帝遗诏(遗命)。臣不胜受恩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8.段意:表明出师必胜的信念,叮咛后主“深追先帝遗诏”。

9.今当远离,(面对)表(眼泪)(零落),不知所言。 (9.结束语,透露出矛盾心情。)

(以上8.9段是第三部分:强调本人、朝臣、后主三方面的职责,结束全文。)

一、识记

1.选自《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作者 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 时 政治家、军事家。

2.表,是古代  奏议  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臣子的 请求 和 愿望  。从表达方式上看,《出师表》这篇表文以 议论 为主,兼用 记叙 和 抒情。 3.有关故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退敌、白帝城托孤

4.有关古诗文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书愤》)

出世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

“志当存高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诸葛亮)

5.有关成语:

A.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B.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C.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D.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E.优劣得所: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F.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邀请别人。//危急存亡: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临危受命: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计日可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还有感激涕零、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不知所云、感恩图报、知遇之恩、乐不思蜀等。

二、翻译:

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期啊!

2.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译:然而侍卫大臣在皇宫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报答给陛下。

3.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4.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译:(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5.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奖惩他们的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6.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

译: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工整严明的治理。

7.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先帝不嫌弃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征询当代的大事。

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译: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

译: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1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14.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译: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和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三、用课文内容填空:

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有利条件的句子: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不利条件的句子: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是什么: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6.《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一致的两句“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7.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本文叙述这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 三顾茅庐。

8.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原因的句子(从正反两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句子(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9.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10.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 开张圣听  ;②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建议中最重要(是前提,是关键,是核心)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11.武侯祠前悬挂着一幅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你能在《出》一文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吗?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2.诸葛亮在《出》中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他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句子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3. 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4.表明诸葛亮身份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表明诸葛亮不求功名(写尽作者一生)(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表明诸葛亮性情的句子:先帝知臣谨慎。诸葛亮出师的历史根源: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诸葛亮出师的物质准备: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的诸葛亮出师的最初目的: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的根本目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的政治愿望(根本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6.诸葛亮出师的思想基础: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7.诸葛亮谈到的先帝对自己的“殊遇”确指文中哪句话?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8.表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四、问答题:

1.本文是诸葛亮给后主刘禅的一封奏疏,在文章中他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答: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2.诸葛亮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自叙本志和出身的?

答: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刘氏父子的效忠之情。

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说一说诸葛亮选择刘备作为自己的主公的原因是什么? (“先帝”是怎样一位君主?)

答:刘备胸怀宽广,气度恢弘,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尊重诸葛亮。还是一位亲贤远佞的仁君贤主。

4.读过《出师表》你觉得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诸葛亮留下哪些美德仍被人尊崇?)

答:知恩图报,忠心耿耿,不慕名利。

5. 作者给刘禅上奏的表文里为什么要自述自己追随刘备的经历?

答:为突出先帝三顾茅庐之恩,以此来说明为什么要出师北伐,就是为了报答先帝的深恩。

6. 陆游曾写诗称赞此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合本文相关内容,谈谈本文为人称道的原因。

答:文章表现出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知恩图报的美德,他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让人佩服,让人敬仰;加上文章的形式优美,骈散结合,感情深挚,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7.“不效则治臣之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品格和愿望?

答:表现诸葛亮以身作则,誓死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也希望后主能严格治理国家。

8.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

答: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身份低微,生活淡泊,且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宏的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9.诸葛亮在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及“先帝”?

答:诸葛亮提先帝目的是希望后主谨记自己的建议,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这样既不失人臣之礼,又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10.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答:摆八卦阵,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空城退敌,生擒孟获,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等。

11.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答:①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或: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投降元朝。②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加点的“此”指哪两件事?“先帝之殊遇”体现在哪里?请把它归纳出来。

答:①五月渡泸,平定南方;②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1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 5、6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请分别概括出来。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答: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