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酒席随礼的人多、吃酒席的少,难道是为办酒农户节约开支吗?
如果你真是这样想的,那就太天真、也太幼稚了。农村办个酒席,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和遍布各地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接到邀请,但是碍于情面,随礼是必须的,因为不随礼背都可能要被人骂驼;但吃酒席的人很少,因为有如下这些原因,不吃酒席也无伤大雅。
刚好我在上周回了一次农村的老家,就是专程去为我堂哥庆祝70岁生日的,“有幸”看到了堂哥家在操办酒席中尴尬的一面。按照农村的说法,人到七十古来稀,所以农村人年满70岁,办个酒宴庆祝一下,是大多数农村人都会做的事情。我堂哥一家平时为人低调、也喜欢到处布情,所以从人缘上看还是很不错的。
正因为如此,堂哥在操办70岁生日宴时,预算了60桌饭菜,然而没想到的是,当天随礼的亲戚朋友确实不少,但很多都是代情,即算有些人也到了现场,但只是送个情、喝杯茶就走了,真正留下来吃酒席的人30桌不到,搞得现场稀稀拉拉的很缺人气,喜气中不乏有些尴尬啊。堂哥也没有办法,那么多剩菜剩饭也不可能倒掉,只好隔天把能来的左邻右舍再请来帮助又吃了一顿。
无独有偶,本周我又去吃镇上一个退休人员的酒席,他曾经在镇里任过镇长,任职期间有点“六亲不认”,而且骨子深处往往还对农村人透着一股蔑视的神情,在农村人心中的好感度自然也不是很高,所以这次办酒,就有些“打脸”了。预算的桌数是10人一桌共40桌,可实际留下来吃酒席的还不到30桌,而且很多桌都仅仅只有四、五个人围着就开席了。不说别人,就连我自己也是敷衍式地吃了一点,然后就和几个村民去街上的粉馆里加了个餐。
为啥一个曾经的一镇之长,退休后办个酒席却没多少人来捧场呢?这主要是与他平时的为人有关。其实在他操办酒席的前夕,就有一些人在私下议论不去吃他的酒席,有意让他出出丑。再加上酒席那天,他待人的方式也有问题,看到是有点名望或是单位上的人,他就热情有加;而看到是农村的大爷大妈去了,他就明显有些敷衍,让人心里不适。再看大家随礼的数额,多数都是100元、有少数随200元的、300元以上的屈指可数,而且送50元的也有。其实这个年代,一般家庭办酒,大家随礼的数额通常都是200元,虽然100元的也有一些,但是绝不会出现只送50元的,这明显就是想表达对这个退休人员的不满。
过去农村办酒,村民们不仅会去把酒席吃了才回家,而且有的还会一家去几个人吃酒席,感觉如果不把随礼的价值吃回来的话,那就是吃亏了似的。而现在办酒,普遍都出现只随礼、很少有人吃酒席的现象,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其实情况也并不复杂,我总结了一下,无非就是以下这些原因所导致的,大家觉得有没有道理呢?欢迎关注我,在评论区讨论!
一是人少事多,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等着开席。现在农村很多中青年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就只有一些老年人留守,劳力缺乏但事情还不少,所以农村人都着急家里的农活没有时间去打理,那还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吃酒席上啊。所以对于酒席要么就是找人代情、要么就是赶紧去把礼随了就转身回家;
二是相距较远、不便亲自赴会。现代社会人的流动性很频繁,同一个村的人可能早已不在本村居住了,有的甚至搬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了。所以为吃个酒来回奔走上千里、花费不少路费实在是不值得,因此如果不是真亲实戚的关系,一般都不会亲临现场去吃酒;
三是关系本就一般,只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应付一下。现在农村办酒有些唯利是图,不管是什么关系,只要有点沾亲带故的,都会想尽一切办法邀请通知。被邀请的人去吃酒吧,由于平常并没有什么关系,心里觉得不甘;不去吃酒吧,人家又已经通知自己了,好像又放不下这个情面,干脆就“礼到人不到”来应付一下;
四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是在自家办酒的时候,别人也没来,只是礼到了。所以现在别人办酒,自己也就不愿给别人家面子,找人代个情就行了;
五是与一些农村人的性格有关。有一些人性格好静、不愿去那些嘈杂、喧闹的场合,其实我本人也是这样的性格,我宁愿一个人在家静静地待上一整天,也不愿去喧闹的环境里停留一个小时。所以这类人通常只是去把礼随了,转身就回家。
我觉得现在农村酒席出现“只随礼不吃酒席”的成因,主要就是以上5个,也有人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操办酒席的农户节约,我认为这不是主要的因素,因为一是仅凭一个两个不去吃酒席,也节约不了多少;二是假如你没有吃酒席,办酒的人家一般在事后还会补请你吃一顿,那样就更增加了投入成本。
您觉得我上面的分析有道理吗?如果不愿吃酒席的人是你,你会是上面的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