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军队守旧,5发子弹稳定好用,二战初期步枪为何不增加弹仓量

近百年来,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是枪支的三大跨越。

前几年吃鸡游戏的火爆,给大量的年轻人普及了一波枪械,各种枪械的口径,射速,稳定程度,弹夹容量都是玩家必备的知识。栓动步枪射速慢,却打得最准;机关枪弹夹大,但没准头;自动步枪最平衡,有射速又有稳定性,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自动步枪的弹夹普遍在30发左右,半自动步枪有8发以上,老式栓动步枪一次只能装5发子弹,而且打一发要拉一下大栓。

在19世纪末自动化武器出现之前,步枪最多只有5发子弹,甚至早期只能装1颗子弹,打一发装一发,速度很慢。世界各国在二战时期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工业能力,大型航母,重型轰炸机,重型坦克都出现在战场上,但是枪械方面却跟一战甚至更早的19世纪末差不多,美,苏,德,日,中陆军的制式步枪都是5发装弹。

二战时期的大部分步枪为什么只能装5发子弹?这种设计有什么好处?参战各国为什么不扩大弹仓容量?

一、军队,人类最守旧的组织

在近现代历史上,医学,化学,物理学都突飞猛进,在进步最快的20世纪,社会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人们一直在追逐并享受科技带来的进步。但是这些科技进步在军队身上很难体现,因为无论东西方军队,都是极其注重传统,极其保守的。

我们常嘲笑近代东方军队的落后保守,一直把“骑射”挂在嘴上,其实近代的西方军队在“守旧”方面也不遑多让。一旦接受一种武器,就很难将它戒掉。

在欧洲近代军队里,步枪的更迭就非常能说明这个问题。早期的步枪都是滑膛枪,从前面装子弹,打一发要重新装填火药,效率很慢。19世纪初,无烟火焰加弹头组成的“定装弹”出现,它弹药一体,从后面装填,装填更加高效,而且威力不减。

但是这种先进步枪在当时的欧洲受到军队的抵制,以法国军队为代表,高卢雄鸡称这种武器是“离经叛道”,法国士兵们甚至嘲讽:“世上居然有人从后面装子弹,难道他吃饭也从后面吃吗?

军队的任何变革,都是为战争而服务,要流血,要牺牲才能促成。

后装线膛枪在欧洲的普及是在战场上完成的,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血战易北河,普鲁士军队装备后装枪,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奥地利帝国,扫清了统一德国的障碍,此战让让后装步枪彻底出名,正式把前装枪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在后装枪定型后,步枪在19世纪发展迅速,19世纪末的步枪已经跟二战时期别无二战。

19世纪末,德国的“1888委员会步枪”被大清帝国引进,这种步枪外号就是“汉阳造”,是中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步枪之一,从大清末年一直服役到了二战结束。这就可以证明,在1890年代到1940年代的半个世纪里,栓动步枪的设计基因接近完美,基本不需要对其大改。

在军队这种守旧的组织里,够用,好用,就会一直用,栓动步枪就这样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二、5发弹仓,用过的人都说好!

时间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步枪,机枪,冲锋枪三种武器决定了陆军的战术,机枪抵挡冲锋,火力压制;冲锋枪近距离以少打多,清扫战壕;步枪则讲究精确射击,中远距离一枪一个敌人,效率很高。

世界各国军队都认为与其打得多,不如打得准,就连机关枪这种武器,在一战大显神威之前也被认为是“鸡肋”的,受到陆军士兵的怀疑。直到重机枪在一战收割几百万人的生命,各国军队才对这种机械猛兽重视起来。

在当时的陆军思维下,机枪讲究打得多,冲锋枪讲究打得快,步枪只讲究准头,所以各国研究的方向是让步枪变准,例如增长枪管,加长子弹,提高稳定性和射程。只要打得准,一枪一个敌人,装几发子弹都无所谓。

以步枪玩得最好的日军为例,日军从日俄战争后走精兵路线,士兵射击能力冠绝全球。

日军打靶没有“环”的概念,精锐的关东军打靶要求移动靶和固定靶,200米距离“必中”,打不中的士兵就会受到体罚,所以抗战前期的日军能做到“枪响人倒”。在这种射击精度下,日军对于西方的“单兵火力“嗤之以鼻,将其认为是对战争资源的愚蠢浪费。

在当时,5发是非常平衡的容量,第一是方便计算弹药,5是10 的因数,几轮射击下来军官马上就能算出耗弹量。第二是5发弹夹体积小,在保证步枪充足的射速的前提下,不用重新设计枪身,既省工省料,又保持枪支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德国kar98k,日本38大盖,苏联莫辛纳甘,美国M1903,中华民国中正式,这些世界名枪都是5发的弹仓,这是在战争中积累总结下来的经验。

全世界主要国家都带着5发弹夹的栓动步枪走进了二战,这次大战则会彻底改变步枪的历史。

三、淘汰5发栓动步枪:有人没动力,有人没实力

进入二战前,全世界各大国的陆军都经过了扩军,陆军体量都膨胀到了百万级,德国,苏联,美国这些大国军队高达500万人以上,保有的枪支也达到了几千万支。当时有不少军事家已经在宣传半自动步枪,但是无人应和,因为要给几百万军人换装步枪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1939年二战正式爆发,只有美国人在“半自动步枪”上进行了探索,加兰德步枪即将下线,全世界其他国家还在“拉大栓”。

欧洲战场上,苏德两国士兵拿着kar98k和莫辛纳甘对射,但是开战后最出风头的武器却是mp40和波波沙冲锋枪,这已经说明步兵对于火力的依赖上升。德国和苏联打得血肉模糊,惨烈程度旷古烁今,这两国也在开发自己的半自动步枪,但是进度较慢,所以与其重新开发步枪,不如把现成的冲锋枪大量生产,省时省事。

苏德两国都是重工业极其发达的强国,造枪根本不是事儿,苏联700万支波波沙冲锋枪的产量就能说明问题,苏联没有去增加步枪弹夹的动力。至于德国,直接开启了黑科技,制造出了STG44突击步枪,将人类带到了自动步枪时代。

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人用太平洋战争打醒了日本人,让日军知道“38大盖+刺刀”并不是万能的。

1940年加兰德正式生产,1941年美国参战,日本人第一个领教到了“单兵火力”的威力。日军每次遭到压制,都要呼唤歪把子机枪来前线,但是美军人手一把加兰德,八发子弹连续射击,一个班能压制日军一个排。

日军东京大本营鉴于太平洋战争的现状,也想设计高射速武器,拿出了“百式冲锋枪”来装备前线,但是一直没能大规模换装。日本人挨了打还不悔改,看到了不足却无法改变,并不是因为固执。追根究底,日本的国力太弱,资源匮乏是主要原因,日本完全没有研究新式步枪的实力。

二战是“栓动步枪”的最后一战,其实在战争后半段时“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已经成为主流。二战后自动步枪和半自动步枪替代了栓动步枪,单发拉栓步枪带着自己的5发弹夹至此退出了历史。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世界名枪印象 三款栓动步枪》,晓枪老王

2、《寻踪:各国早期军用半自动步枪发展与演变》,三土、明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