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焦根思‖乌拉特蒙古族祭灶火的传说
作者简介
焦根思 汉族,1957年3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6年12月参加工作,曾在磴口县文化局、乌拉特前旗公安局、乌拉特前旗旗委办工作。先后任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民政局副局长,统计局局长,苏独仑乡党委书记,旗委组织部副部长,文体广电局局长。是巴彦淖尔市第一次党代会代表,旗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乌拉特前旗第十五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2017年春退休。参与编纂了《乌拉特前旗人大志》《林海公园》《乌拉特传说》,整理了乌拉山镇三公广场浮雕《乌拉特前旗历史人物》,创作了歌唱乌拉特前旗的歌词《家园》和《秀美富庶的乌拉特前旗》。
民间传说
乌拉特蒙古族祭灶火的传说
蒙古人对火格外崇拜。他们认为火是神灵的化身,灶火是一个部落和家族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一切财富和幸福,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很早以前,蒙古族就有用祭火仪式迎接新年到来的习俗。以祭火、祭灶来祈福平安,表达对火与大自然的崇拜与尊敬。蒙古人辛劳一年后,为了庆祝这一年的丰收,预祝来年的五谷丰登、牛羊肥壮、平安健康,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大自然的火神,感谢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幸福生活。
传说,上天命灶火神变化成一位仙女降临人间,到蒙古族牧民家,一年四季都生活在牧民家中,灶火女神给蒙古族带来了无尽的兴旺。每到腊月二十三,灶火女神可以回“娘家”一次,向“娘家”禀告牧民一年的劳动和生活情况。所以,蒙古族牧民们就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用隆重的祭火仪式为灶火女神送行,盼望她到天上报平安,祈求好运。三百年前,蒙古族乌拉特部落从呼伦贝尔迁徙至牟纳山镇守哈达门口、牟纳胡硕(西山咀)、昆都仑口时,牧民们正好是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来到这里,台吉贵族们迟到了一天,是腊月的二十四。这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蒙古族牧民传统的祭火、祭灶日,是蒙古族新年的开始。腊月二十四是蒙古族台吉贵族祭火祭灶日。
每到祭火祭灶日,牧民们把五畜围栏和家里家外打扫的干干净净,特别是把灶台清洁干净,用香柏清洁后,在锅里煮上手把肉和胸查。煮的时候不放任何调味品,只放酸奶和奶酪。煮好后,在汤里放入米做成粥,叫做“祭火饭”。蒙古人称“嘎喇音布达”(祭火神的粥)。之后就把胸查上的肉剔下来,同灌制好的肥肠,肉、粥、奶食、红枣、点心、五色彩条布等放在胸查里,用羊和驼毛线缠绕三至九圈放在铺好麻纸的供盘里,蒙古人称“阿达日”,上面用包肚油盖好,滴上几滴黄油,然后在四个小木碗里盛上祭火饭,正中间抠一个小洞倒满黄油,用棉花捻成灯芯点然,铺上麻纸放在灶台四角,代表四海,灶口的正上方点燃佛灯,代表高山。全部准备就绪后,灶口前放好方桌,上面摆好祭祀品,全家人围着桌子跪在灶前开始祭祀。男主人坐在炕中央,开始诵读祭火颂词。如果不会诵读颂词的,就特意邀请喇嘛来完成这项仪式。女主人用双手托起装饰好的胸查放入灶火中。因为传说中的火神是女的,所以祭火仪式必须是这一家的女主人公来完成。这时,全家人对着燃烧着的旺火泼洒祭祀品,用最好吃的东西为她践行,嘴里还不停的念叨“忽瑞,忽瑞”,寓意邀请四面八方的神仙,共同欢送灶火女神回“家”,希望她上天美言,回家降吉祥。哪家祭火燃烧的越旺,预示着这一家的生活就更红火热闹。然后饮酒唱歌、一家人欢歌笑语,等待迎接火神下凡归来。
乌拉特蒙古人把胸查肉作为敬重女人的最高食品。后来,蒙古姑娘出嫁时,家人用胸查肉招待出嫁的姑娘以表留恋之情。同时寓意姑娘嫁到远方之后和婆家人胸怀坦荡和睦相处,撑起家庭的重任,继承婆家的香火,日子过得兴旺发达。
灶火女神从腊月二十三上天,到除夕晚上才返回人间 。蒙古族牧民把这几天称“额金贵道劳”,意思是“无主的七天”。所以蒙古牧民除夕晚上通宵达旦不睡觉,隆旺火“接神”,迎接新年的到来。后来汉族人也沿袭了这一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用泥抹灶台,清洁卫生,准备过年。每逢大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隆旺火接火神、接财神,祈福求祥。
作品链接
编辑 孙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