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罗茨基|表情独特的脸庞

【约瑟夫·布罗茨基是一位跨越了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1986年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

表情独特的脸庞
摘自《悲伤与理智》
约瑟夫·布罗茨基著|刘文飞译
【声明:如需转载先请私信联系】

布罗茨基于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篇演讲稿用俄语写成,题为“Лица необщим выражением. Нобелевская лекция”,英文版题为“Uncommon Visage. The Nobel Lecture”。

如果艺术能教给一个人什么东西(首先是教给一位艺术家),那便是人之存在的孤独性。作为一种最古老,也最简单的个人投机方式,艺术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在人身上激起他的独特性、个性、独处性等感觉,使他由一个社会动物变为一个个体。许多东西都可以分享,如面包、床铺、信念和恋人,但是一首诗,比方说勒内·马里亚·里尔克的一首诗,却不能被分享。艺术作品,其中也包括文学作品,尤其是一首诗,是单独地面向一个人的,与他发生直接的、没有中间人的联系。正由于这一点,那些公共利益的捍卫者、民众的统治者和历史必然性的代言人们大都不太喜欢一般的艺术,其中也包括文学,尤其是诗歌。因为,在艺术走过的地方,在诗被阅读过的地方,他们便会发现冷漠和异议取代了期待中的赞同与众口一词,发现怠慢和厌恶取代了果敢行动。换句话说,在那些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和民众的统治者们试图利用的许多个零之上,艺术却添加上了“两个句号、一个逗号和一个减号”,使每一个零都变成了一张小小的人脸,尽管这脸蛋并不总是招人喜爱。

伟大的巴拉丁斯基在谈到自己的缪斯时,说她具有“表情独特的脸庞”(语出俄国诗人巴拉丁斯基(1800—1844)的《我未被我的缪斯晃瞎眼》一诗。)。获得这种独特的表情,这或许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因为对这一独特性我们似乎已经做好了基因上的准备。一个人成为作家或是做了读者,这无关紧要,他的任务首先就在于,他要过完他自己的一生,而不是外力强加或指定的、看上去甚至最高尚不过的一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一切将以什么结束。在对别人的外貌、别人的经验的重复中,在同义反复中耗尽这唯一的良机——这将是令人遗憾的,更令人难受的是,那些历史必然性的代言人们——人们遵循他们的教导已准备赞同这种同义反复——却不会和人们一起躺进棺材,也不会说声“谢谢”。

语言,我想还有文学,较之于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形式都是一种更古老、更必要、更恒久的东西。文学对国家时常表现出的愤怒、嘲讽或冷漠实质上是永恒——更确切地说是无限——对暂时、对有限的反动。至少,文学有权干涉国家事务,直到国家停止干涉文学事业。政治体系、社会构造形式和任何一种体系一样,确切地说都是逝去时代的形式,逝去的时代总是企图把自己与当代(时常也与未来)硬捆在一起,而以语言为职业的人是最最无法忘记这一点。对于一位作家来说,真正的危险与其说是来自国家方面的可能的(时常是实在的)迫害,不如说是他有可能被国家的面容所催眠——不论是丑陋畸形的还是渐趋好转的,这样的面容却终究都是短暂的。

国家的哲学,国家的伦理学,更不用说国家的美学了,它们永远是“昨天”;而语言、文学则永远是“今天”,而且时常甚至是“明天”,尤其在这一或那一政治体系地位正统的情况下。文学的功绩之一就在于,它能帮助一个人确定其存在的时间,帮助他在民众中识别出自我,无论是作为先驱还是作为常人的自我,使他避免同义反复,也就是说,避免那冠有“历史之牺牲”这一可敬名称的命运。包括文学在内的一般艺术愈是出色,它和总是充满重复的生活的区别就愈大。在日常生活中,您可以把同样一个笑话说上三遍,引起三次笑声,从而成为交际场合的主角。在艺术中,这一行为方式却被称为“陈词滥调”。艺术是一门无后坐力炮,决定其发展的不是艺术家的个性,而是素材本身的推动力和逻辑,是每个时代要求(或暗示)的艺术手段的过往命运,使之成为一种本质上全新的美学解答。拥有自身的演变、动力、逻辑和未来,艺术不是历史的同义词,至多与其平行,其存在方式就是一次次新的美学现实的创造。因此,艺术常常走在“进步的前面”,走在历史的前面,而历史的基本工具(我们要不要再次纠正马克思?)正是陈词滥调。

如今有这么一个主张流传甚广,似乎作家,尤其是诗人,应当在自己的作品中采用街头语言和大众语言。这个带有虚幻的民主性和显见的功利目的的主张对于作家来说是荒谬的,这是一个使艺术(这里指文学)依附于历史的企图。只有当我们认定智人已该停止进化时,文学才应该用人民的语言说话。否则,人民就应该用文学的语言说话。

每一个新的美学现实都为一个人明确着他的伦理现实。因为,美学即伦理学之母;“好”与“坏”的概念首先是一个美学的概念,它们先于“善”与“恶”的范畴。在伦理学中之所以不是“一切均可能”,正是由于在美学中也不是“一切均可能”,因为光谱中颜色的数量是有限的。一个不懂事的婴儿哭着拒绝一位陌生人,或是相反要他抱——拒绝他还是要他抱,这婴儿下意识地完成着一个美学选择而非道德选择。

美学的选择总是高度个性化的,美学的感受也总是独特的感受。每一个新的美学现实都会使作为其感受者的那个人的面容越发地独特,这一独特性有时能定型为文学(或其他类型的)趣味,这时它已经自然而然地成为抵抗奴役的一种防护手段,即便不能成为一种保障。因为一个带有趣味,其中包括文学趣味的人,会较少受到各种政治煽动形式所固有的陈词滥调和押韵咒语的感染。问题不仅在于美德并不是能创作出杰作的一种保证,更在于恶,尤其是政治之恶,永远是一个坏的修辞家。一个个体的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他也就愈自由,尽管他有可能愈是不幸。

我们正应当在这一更为实用而较少玄虚的意义上去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美拯救世界”(语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中阿格拉娅对梅什金公爵所说的一句话:“您要是再在我面前说什么死刑之类的话……说什么‘美将拯救世界’……您以后就别在我面前现身!”)的看法,或是马修·阿诺德的“诗歌拯救我们”(这大约是布罗茨基对英国诗人阿诺德(1822—1888)的《诗歌研究》(1880)一文之观点的归纳。)的观点。世界大约是不堪拯救了,但单个的人总是能被拯救的。美学鉴赏力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展得相当迅速,这是因为:一个人,即便他不能完全弄清他是什么以及他究竟该做什么,他也能下意识地知道他不喜欢什么以及什么东西不合他的意。就人类学的意义而言,我再重复一遍,人首先是一种美学的生物,其次才是伦理的生物。因此,艺术,其中包括文学,并非人类发展的副产品,而恰恰相反,人类才是艺术的副产品。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使我们有别于动物王国的其他代表,那便是语言,也就是文学,其中包括诗歌,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形式,说句唐突一点的话,它就是我们整个物种的目标。
(完)

投诉
(0)

相关推荐

  • 时光和我们之间没有任何人

    那接下去的一分钟却是 苍白而沉默,它仿佛知道, 有那麽一些东西 谁失去了都会丧失生命. by 里尔克 时光和我们之间 没有任何人   诗和诗人的日常,恐怕非现实想象所能描摹,在那些浮起的现实,没有消逝 ...

  • 诗忌两则

    夏汉 1 或许缘于气度不凡,或许因了修辞过度,有的诗最终往往结为一个语言的空壳,或成为一个空洞无物的词语组装体.若比喻为一个生命,却没有血肉.这对于一个诗人,无疑是可怕的. 一个诗人陷入虚假的想象太久 ...

  • 布罗茨基的祖国与语言

    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到离开了20多年的俄罗斯时,布罗茨基也流亡国外20多年了,但他没有回国,而是选择永远留在了国外. 索尔仁尼琴渴求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超过批判极权,他亲普京疏叶利钦显得很滑稽,他晚年 ...

  • 布罗茨基:诺贝尔奖受奖演说 表情独特的脸庞

    布罗茨基:诺贝尔奖受奖演说 一 对于一个个性的人.对于一个终生视这种个性高于任何社会角色的人来说,对于一个在这种偏好中走得过远的人来说,--其中包括远离祖国,因为做一个民主制度中最后的失败者,也胜似做 ...

  • 诺奖得主布罗茨基: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就是阅读诗歌

    图源网络 怎样阅读一本书 文 | 布罗茨基,译|刘文飞 作者简介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年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 ...

  • 布罗茨基:怎样阅读一本书

                           刘文飞 译 在这个一百年前尼采曾于此精神失常的城市里,关于图书博览会的这一念头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环.确切地说,这是一个麦比乌斯带(众所周知,此为一恶性 ...

  • 约瑟夫·布罗茨基:毕业典礼致词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1984届的女士们先生们: 无论你们选择做多么勇敢或谨慎的人,在你们一生的过程中,都一定会与所谓的恶进行实际的接触.我指的不是某本哥特式小说的所有物,而是,说得客气些,一种你们无法控制的可 ...

  • 布罗茨基:空中灾难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有药方治疗原始野蛮,但没有药方治疗那种把自己装得不像自己的狂热. --德屈斯蒂纳侯爵<俄国通信> 1 由于19世纪俄罗斯小说的数量和质量,人们便广泛认为19世纪俄罗斯伟大散文以 ...

  • 布罗茨基:自然力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除了空气.土壤.水和火之外,金钱是人类必须与之最经常打交道的自然力之一.这是今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逝世一百年之后,他的小说依然保持相关性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主要原因.考虑到现代世界的经济航 ...

  • 约瑟夫·布罗茨基: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 | 西东合集

    黄灿然 译 以影像的形式占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真实事物的不真实性和遥远性.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芬兰站是旅客进出这座恰好位于涅瓦河畔的城市的五个铁路终点站之一,芬兰站前耸立着一座 ...

  • 约瑟夫·布罗茨基:颂扬苦闷 | 西东合集

    刘文飞 译① 如果你无法统领你的王国, 就请像你父亲那样前往一个国度, 思想在那里控告,情感在那里嘲讽, 请相信你的痛苦-- --温·休·奥登:<阿隆索致费迪南德> 你们此刻面对的一切,其 ...

  • 约瑟夫·布罗茨基:安德烈·普拉东诺夫《基坑》跋 | 西东合集

    基甫 译 在这个意义上天堂观念是人类思想的逻辑终点:思想无法逾越它,因为天堂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说,天堂就是尽头:它是空间的最后幻影,是事物的终结,是巅峰和顶点.在那里无处可去,只能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