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黄百韬兵团为何是大淮海的燃点?它堵住了华野解放苏北的道路
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为何一度很是猖狂?因为该部是蒋军攻占两淮地区的急先锋,所以有一个问题大家必须要搞清楚,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原来的根据地在哪里?那是苏北和两淮地区。
而在1947年以后,苏北解放区已经基本陷于敌手,华中野战军被迫北移山东,之后与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了“华东野战军”,济南战役后局面反转,那么富庶的苏北肯定是粟裕的必取之地。
剧照
华东野战军的“苏北兵团”原来就坚持在这一地区,当然也遭到了敌人反复的进攻和围剿,原有的第11纵队、第12纵队几乎无法立足,直到韦国清率第2纵队从山东南下增援,才稳住了基本盘,而苏北兵团正是以这三个纵队为基干组建起来的。
即便如此,蒋军仍然以陇海路东段各据点为分割线,把山东根据地和苏北游击区分隔开来,对华野的整体态势非常不利。
那么执行分割的是哪支部队呢?正是黄百韬的第七兵团,下辖第25、第63和第64等三个军约8万余人。
在淮海战役打响之前,刘峙手下的四个机动兵团分布如下:邱清泉第二兵团驻河南商丘、孙元良第十六兵团驻河南郑州、李弥第十三兵团驻徐东地区、黄百韬第七兵团则已经集结在新安镇附近。
黄兵团为何集结在这个并不很大的地方呢?就是为了堵截华野南下进攻两淮的道路。
剧照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的最初设想其实是“小淮海”,粟裕制定的作战计划要旨是:以苏北兵团收复两淮,并乘胜解放宝应、高邮等城市,而以华野主力置于宿迁至大运河车站的沿线两岸,阻击和寻歼可能来援之敌;
完成两淮作战以后,战役第二步即为攻占海州、连云港,使苏北地区完全获得解放。这一地区本无蒋军主力,盘踞在海州的也只是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部队,战斗力并不强。
既然黄百韬兵团已经横在了华野南下的路上,经过西柏坡和华野的反复磋商,最终确定的“小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目标是:第1,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镇、运河一线。第2,歼灭两淮、高邮地区之敌。第3,歼灭海州和连云港地区之敌。
西柏坡的电报原文是:“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
剧照
确实,苏北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不仅人口众多商业发达,并且是与上海隔江相望,如果华东野战军完全收复苏北地区,南京当局面临的军事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为了控制陇海铁路东段、掩护李延年绥区、防止华野全面收复苏北,黄百韬兵团成为蒋军部署在该地区唯一的野战兵团(西边有李弥兵团掩护其侧翼),也成为了华野遂行“小淮海”战役的拦路虎,这个精锐兵团的存在,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大事。
换句话说,不打掉黄百韬兵团全面越过陇海路,华野就不能收复两淮,也无法前往攻击海州和连云港的李延年,所以该兵团成为粟裕的首歼目标。
那么对蒋军来说,一旦黄百韬兵团覆灭,则两淮和海州都将不保,解放军可以全面解放苏北,然后饮马长江,并且对徐州也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北、东、南),“徐州剿总”的整体态势将非常不利,这岂是老蒋可以坐视的?
剧照
那么“小淮海”又如何演变为真正的“淮海战役”呢?这源于南京当局战略的改变,根据1948年10月蒋军高级军事会议的精神,“徐州剿总”所属部队应该放弃不必要的城市、全部集结于徐州周围,以四个兵团猬集在一起,准备与华野进行决战。
刘峙遂命令孙元良弃郑州西移蒙城、邱清泉弃商丘西移砀山,同时命令位于新安镇的黄百韬和位于曹八集、碾庄地区的李弥也向徐州收缩。
这就麻烦了,如果蒋军的战略部署真的完成变更,敌人四个兵团40多万人将全部聚集在徐州附近,对于兵力不过35万人的华野来说,再想全部吃掉敌人就比较困难了。
我军的作战原则是集中优势兵力分别歼灭敌人,如果黄百韬、李弥顺利逃到徐州,跟邱清泉、孙元良汇合在一起,则对我军今后的作战极为不利,所以,必须在黄百韬兵团完成西撤前,集中华野主力将其就地歼灭。
剧照
黄百韬是有一定军事眼光的,在11月4日刘峙召开的军事会议上特别提出:“以徐州为中心,集结各兵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备战,各兵团互相衔接,放弃海州和连云港,把李延年绥区和第44军西调”,并且声称:“不是自己怕死,而是只有这样才能持久”。
也就是说,黄百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部队孤零零摆在陇海路东段,肯定会成为华野的首要打击目标,必须全力西撤与其他几个兵团聚拢在一起。
刘峙也不完全是猪,他当场批准了这个提案,于是黄百韬次日就赶回新安镇布置第七兵团西撤,此时该兵团又临时指挥了路过的第100军(原李天霞整编第83师,原来是准备增援海州的),四个军约10万人马乱哄哄收拾东西准备跑路。
事实上,如果黄百韬能够在11月5日不顾一切向西逃跑,华东野战军还真就未必有机会截住他,因为华野主力尚在北方的台儿庄、贾汪一线,大军南下是需要时间的(11月6日晚出动)。
剧照
关键时刻出现了三点有利因素,其一是张克侠、何基沣率第三绥靖区主力部队起义,门户大开,华野得以兵不血刃迅速通过台儿庄、贾汪地区南下,直插黄百韬退路上的关键点曹八集。
其二是李弥兵团不愿意等候黄百韬,第一时间放弃碾庄、曹八集等要点,先行缩回徐州,使敌人两个兵团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缝隙,李弥也算为华野分割包围黄百韬“立了一功”。
其三就是刘峙的昏庸了,他在11月5日和6日连下两道命令,将原来准备开往海州的第100军和驻海州的第44军统归第七兵团指挥,同时要求黄百韬必须等待第44军以及李延年绥区司令部到达,才能一起西撤。
黄百韬在新安镇都快急疯了,连电问询李延年和第44军何时能够到达新安镇,刘峙给不出来具体时间,于是第七兵团只能在新安镇死等,也可以理解为“等死”。
剧照
1948年11月7日中午时分,华野第1、第4、第6、第8、第9等主力纵队一路攻击前进,已经接近新安镇地区,此时黄百韬兵团主力刚刚离开两个小时,于是华野各部奋力追击和大胆穿插,把撤退中的黄兵团行军序列搅了个稀巴烂。
而通过台儿庄南下的华野第7、第10、第11纵队则直插曹八集一线,不仅赶跑了李弥的后卫部队,也完全堵住了黄百韬西撤的道路。
黄百韬兵团另外有个死穴,那就是五个军10多万人还要横渡大运河,当时河面上只有一座铁桥,当然不足以让这么多部队迅速通过,于是乱糟糟挤成一团,严重迟滞第七兵团的逃跑速度(所以黄百韬临死前有“三不解”)。
在被华野追兵吃掉了一个军又一个师之后,黄兵团主力好容易渡过运河,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曹八集已被华野攻占,西撤的道路被封死,于是黄百韬只能钻进李弥的原碾庄阵地“固守待援”了。
剧照
黄百韬兵团五个军被围,南京和徐州当然大惊失色,杜聿明亲自指挥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实施解救,孙元良兵团也逃进了徐州担任守备,蒋军四个主力兵团至此全部到达徐州战场。
而原计划攻克郑州等城市牵制邱清泉、孙元良的我中原野战军,也不战而取郑州顺利接近徐州战场,于是我两大野战军与徐州敌军主力进行大决战的态势渐成。
1948年11月16日,西柏坡电令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陈、邓、粟、谭为委员,以邓为前委书记,标志着淮海战役已经从原来的“小淮海”演变成为“大淮海”的决战,而形成这场大决战的燃点中心,正是华野寻歼黄百韬的作战行动。
因此,我们也就应该知道,黄百韬兵团的存亡,对敌我双方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剧照
|
|
【度度狼gg】公众号 QQ号 : 12002951 微信号:hou619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