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六卷 柳暗花明又一村 2
朱友剑答应下来,总体工程大约需要半年时间,这意味着他将暂时搁置自传的写作,停止礼拜,远离家庭生活。让他放心的是,妻子虽然是文盲,偏执无知,她对老母亲还是照顾的蛮周到的。
为了工作方便,周主席给他配备了一辆黑色桑塔纳供他采访专用,司机小李兼着照顾他饮食起居和各种联络、应酬。在内务招待处给他安排了食宿,招待处设有卫生室,是老干部体检治病的内部服务机构,食、宿、医疗、差旅都记账报销。简主任指定一位政协办公室的打字员配合朱友剑的工作,及时把他的手稿变成打印的电子版。
他的书房,是一间黑色核桃木简装的宽大房间,有本色的梨木书橱,梨木大书桌紧靠着郁金香花纹的淡绿色窗帘,洁白的褥单被子、毛巾,盆架、脸盆,一次性的牙膏牙刷,茶叶、茶缸、自动烧水的电壶一应俱全。重要的是小李给他搬来了一大摞政协专用信纸放在书案上,还有他习惯用的蓝墨水和蘸笔,配备了一台电脑供他上网查阅资料,满足他少量的打字需要。
他在卫生室做了初步的体检,鉴于初步体检的状况,脾胃不和,心肾两虚,医生建议他先吃一段中药,调理衰弱的身体。简主任嘱咐小李给他买来了砂锅。他于是开始在自己的书房里熬药,一边草拟着风影水库的采访路线、采访提纲和成书目录。一段退休生活,他走过家庭如走过一段炼狱,而今他终于抬起了头,再次闻到了书卷气,见到灿烂的阳光。在这里他有规律的作息,写作、散步,按时吃药,按时起居,按时吃饭按时写作。生活条件医疗条件的改善,加上卸掉了思想负担,心情好转,他的弯曲的腰身逐渐挺立起来,两颊略微有了红润。
在浓浓的中药味道里,他从搜集到手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凤影水库的概况——1968年到1978年,那是一个用歌声、汗水浇铸的年代!那种“凤影精神”每一个在此劳作过的人都终生难忘!
凤影水库,是鲁北大平原上的一座人工水库。六十年代,为了解决旱能浇涝能排的问题,硬生生在一片盐碱地上挖出了这个水库。因为盐碱地上寸草不生,雁去燕来,只在天空留下飞翔的影子,不曾有鸟儿落地栖息,这片盐碱洼地于是叫凤影洼。这座水库也就叫凤影水库。这座水库几十年支撑了本地的农业灌溉。联产承包以后,市场经济时代,水库包给了农户养鱼。现在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合村并点,城乡一体化发展,凤影水库功能将转化为新开发区的水厂,并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观光价值。
当小李开着桑塔纳轿车,带朱友剑来到凤影水库实地考察,这个水库周边已经绿树成荫,环绕着碧波荡漾的湖面,杨树、柳树、松树、柏树、白蜡,刺槐,其间也有扭曲桑老生命顽强的圣柳,它是盐碱洼地唯一存活着的土著树种。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层层的变幻现象掩不住历史的贫瘠干旱的创伤。
五六十年代,这里遇到不下雨不下雪的年头,远远避着凤影洼的稀疏村落,周边的农民连喝水都成了困难,为了解决喝水问题,人们只能到10里开外的村庄里用牲口驮水、人工背水。因为吃水困难,人们甚至于不敢多吃咸东西,怕渴了没地方喝水。长期吃淡体内缺碘,有些人得了“粗脖子病”。
回到内务招待所,朱友剑开始以蘸笔和稿纸谋篇布局,撰写写作计划。他以凤影水库工程的重大事件顺序为“经”,1968年到1978年:组建工程指挥部,清理洼地开挖水库,筑起水库大坝,修建引水和排涝干渠等。以“凤影人”的动人事迹、奋斗精神为“纬”,中心点是“凤影人”,写出当年的“凤影人”的精神气质,以此串起全篇。他计划半年时间,完成20万字的凤影水库文史专辑。计划2个月完成人物采访、素材收集整理,是写作构思阶段。2个月写出初稿。2个月修改成书。暂拟书名《碧水引得凤来栖》。
他力争行文语言鲜活,明白晓畅。先成篇为纪实特写,可为纪录片解说词,在此基础上,可以改编成报告文学,也可以虚构成长篇小说。现在要做的是,采访当事人,掌握大量的原始素材!由于年代久远,写这种文史书最大的难度是寻找“内容”,最大的困难是人物难找、素材难寻!由于时间久远,当事人最小为六十余岁,最大近百岁,且有许多逝者。文史文章需要才学识,这只是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要有充分依据,一篇好作品是真、善、美的结合,首先要求“真”,一份材料出一份货。没有真实的素材,一切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