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有望》(长篇连载)第九卷(最后一卷)导语
《炊烟有望》第九卷导语——石中元
( 特别说明:这真的是最后一卷,内容就是工业智能化和自然村庄消失。没有添加内容,只是考虑到小说结构的明晰罢了。——徐树爱)
20世纪90年代,(蕙原县开始招商引资,然后是城市的扩张,工业文明的大发展,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工业智能化发展)大陆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随之而来的是消费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潮。报载:我国自然村落正在以每天80个的速度消亡。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自然村总数由363万个锐减到271万个。随之而来的是袅袅炊烟日渐消失,数千年来的的淳朴善良的人性,自然美丽的律动即成“黄梁一梦”。为了留住一点儿乡愁,许多人在搬家前照全家福。村里忙着修村史,家人忙着写家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归来的燕子又往哪里去栖身?......
过往的经历随风而去,已飞灰湮灭了!如果不写出来,薪火不能相传,文化不能相续,愧对祖宗啊!幸亏有小说的艺术形式,再现既往的历史、记录昔日的生活、抒写人间的百态......为了让后代能洞悉上代人的生活,徐树爱先生以“舍我其谁?”的铁肩担道义,用十年如一日的自我磨砺,完成了《炊烟有望》!
在这个“千帆过、万木春”的快速变化的世界,作者除了写作上的艰辛,还要面对亲朋的不理解,文学界一些人的讽刺与嘲笑,干的是赔本的买卖。正因为你是“徐白痴”啊,我这个“石呆子”才乐意为您鼓与呼!
有谁能比树爱兄本人更了解《炊烟有望》呢?或许作者本人才是自己作品的那个最内行的读者——也许导语导出歧义,只能让读者去分辨了。
写作(包括深度的阅读,包括对世界的独立思考),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我敬佩树爱兄是“时代的书写者”;巴尔扎克的那句“作家某种意义上就是时代的书记员”——这句话是对《炊烟有望》这部长篇最后的结语。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石中元写于北京延庆淡泊湾书斋
著名环境保护作家石中元认为,生态文化是探讨人在推进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思想、决策、行为和发展战略,使它们不要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给人类的制约性,不要超越这种制约性。当代社会缺损最严重的部分就是生态价值,当代世界的价值危机中,迫切需要的是生态价值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石中元先生退休后,今年他忙于一项文史抢救工程,计划近一两个月采访五十余人,在掌握大量素材后,今年四、五月已经写出五、六万字的纪实文学作 品《我是白河人》。
附:读者刘廷喜先生的评介
谢谢作者花费利用了一年多工作之余的业余时间,讴歌创作了发生在中国鲁北平原农村城镇,长达70年由穷变富的发展变化的叙事长篇小说《炊烟有望》。作者象个"拼命三郎",利用工作之余每日一篇,记录创作了这部史诗般的长篇巨著!从建国初期一直写到建国70周年的今天,这在我国小说创作史上极为罕见!表现了作者高度的爱国情怀和责任心!同时,也谢谢作者对广大读者的"诚心求评"(评论、意见)和最高的尊重。
十分感谢石中元先生,十分感谢刘廷喜先生及各位读者,您是我的知音道友!
2019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