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系列(一)不约而同,分拆物业

丁祖昱评楼市,独家原创点评。分拆资本化是条好路,但真能脱颖而出的房企物管公司没有几家,谁能拔得头筹,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次中报虽然亮点不多,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情况,比如多家房企都不约而同的要提出分拆物业单独资本化。其中包括万科“睿服务”的2.0版,虽然还未明确资本化的时间表,但已箭在弦上了;中海于今年7月表示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申请,要求批准对中海物业的股份以介绍方式独立上市;碧桂园早在14年业绩发布会上披露,“社区将是碧桂园探索新业务的一个重要方向”。5个月后,在15年中期业绩报告发布会上,明确指出了其物业板块的分拆上市计划。而富力也不甘人后,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李思廉表示“将一些物业管理分拆出来上市,是将公司一些价值释放出来”,“相信我们的物业管理业务也隐藏了很大价值”。

物业管理真的有这么好么?在物业管理行业内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开发企业下属的物业管理公司(今天我们讨论的重点);另一个是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事实上,在一两年前,前者的物业管理业务并没有被集团房企所重视,大多数的物业管理都是来配合营销的。但在去年6月花样年分拆彩生活之后,物业公司资本化成为业内一直关注的焦点,所有人都发现这中间好像有巨大的金矿。

但我还是觉得,开发企业要分拆物业管理上市实现资本化,首先还是要过三关:

第1关:规模。今天讲物业管理的核心价值,不是物业管理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看好的是业主未来各种需求的价值,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业主数量不达到一定规模,价值也会被忽略不计。彩生活就是在意识到这一点后,13年以来疯狂扩张,其管理和订约顾问服务的社区数量从13年底的615个激增到15年6月底的1700个,增加了1.8倍;管理和订约顾问服务的建筑面积从不足亿万方(9150万方)增加到15年6月低的2.7亿平方米;万科也从原先只管理自己小区,到今年开始物业管理服务输出,实现规模效应。由此看来,规模是物业管理实现资本化的第一关。

第2关:特色。对于房企分拆的物业管理公司来讲,今天再照抄做一个彩生活意义不大,再模仿做一个万科物业好像竞争优势也不明显。那么分拆出来的物业管理公司的最大特点和优势又是什么?绿城可以提出高端物业管理服务理念;万科物业结合互联网搭建“睿服务”平台,让物业管理更加高效;彩生活则具有先发优势,目前业务已经遍布一二三线城市。到如今,如果分拆的物业管理公司找不到自身的优势定位,没有核心的竞争力,那不分拆也罢。

第3关,盈利。最难过的还是盈利关。先看彩生活,彩生活其实还是盈利的,但是盈利能力不高,从去年到今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压力也不小。彩生活14年的总收入为3.89亿元,而其去年管理面积已经达到2.05亿万方,平均物业净利润为0.7元/平方米/年。在管理量剧增的情况下每平方米利润却下滑了。所以彩生活虽然已经达到了很大的规模,但并没有完全找到最好的盈利模式,所谓的O2O实际并未实现。万科和中海的物业管理也都算是盈利的,两者收入分别达到近20亿和17亿多(这两家收入是包干制和薪酬制混搭,区别于彩生活薪酬制),而中海14年的平均物业净利润在1.38元/平米/年(但主要管理的社区偏中高档)。

这已经是行业翘楚了,但从盈利角度来说,还是压力巨大,或者说利润微乎其微,更不要说原先那些靠补贴运行的开发企业下属物管公司。更怕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盈利,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服务口碑和人气,被几千万或几个亿的收入全部消耗殆尽。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口碑可是千金难买的,不是这点盈利可以换回来的。

三关都能过掉,也许分拆资本化是条好路。但真能脱颖而出的房企物管公司没有几家,谁能拔得头筹,让我们拭目以待。

关注【丁祖昱评楼市】

回复数字看原创精选:

回复“1看企业模式

回复“2看市场趋势

回复“3看住宅市场

回复“4看商业地产

回复“5看旅游地产

回复“6看重点城市

回复“7看房价走势

回复“8看地产人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