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籍《感受爱》
读了很多关于爱的书籍,但是这本书不同。原来不和谐的关系并不是性格不合或者其他的问题,而是“被他人所爱与感受到他人的爱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父母关系不顺畅,大多源于此。
当感受不到爱,就会产生另外的感受,被忽视。这时候的感受是扭曲的。美国心理学家莱茵说:存在等于被感知。
武志红在《为什么家会伤人》中描述了为什么感受会被扭曲。
在婴幼儿时期,如果母亲和孩子分离两个星期以上,孩子终生都会安全感不足,而且不可逆转,当孩子的需求没有被父母满足,孤独感就会产生。
第二种双重矛盾,莱茵称为为双重束缚,表面是父母希望你做A,当你做了A他们不高兴。内心里,他们其实希望你做-A,但你若做了-A,他们可能更不高兴。这是源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分裂。
很多人在社会上是人人都说的好人,但在家里可能是个暴君。别人对你说,你爸妈啊,他们是个好人,你真幸福,事实是你的感受是痛苦的。
还有一种就是僵尸化,你的行为仅体现在执行父母的意志上,他们希望你只是他们手脚的延伸,而不要有任何自由意志。
当我们没有感觉到被爱,就很难让别人感受到爱。
感觉被爱得习惯永远不迟,与年龄无关,可以从训练中获得。
通过阅读和思考让自己保持在当下。学会倾听,不去批评,责备他人,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当对生活感兴趣,也就会对人感兴趣。
学会花时间注视和自己会面的每一个人,并且将兴趣和情感专注到这个人身上,这让人感觉到放松,也让人觉得对方是理解自己的。
更多的是赞同而不是否定。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多角度看待,你不能用自己的角度代替别人的角度。
把期待别人改变慢慢变成自己改变。只有自己改变了。看待的世界角度也会发生变化。
远离虚拟化交流,很多人在线上可以滔滔不绝,在线下可能是沉默寡言。据统计至少75%的沟通时非言语式的。就像婴儿时期,不会说话,肢体语言能感知孩子的需求,孩子也能感知母亲的情绪。他们会从大人的肢体语言中感受到快乐,悲伤。
我们现在已经不是每天花几分钟上网看看,而是花上好几个小时。虚拟的世界没有了微笑,皱眉,挥动手臂。也就感觉不到被爱的沟通能力。
改变这些不好的习惯,多去面对面交流。从非言语中感受爱。人不是天生有能力产生情感联结的。所以那些家庭教育中早期被扭曲的感受,也是可以改变的。情感联结是一套技能,只有不断的学习,也就可以和与自我及他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
当有了以下的感受,这本书都会给你指引,指导你走出迷茫,达到有意义的层面并获得持久的幸福。
为什么我们生活的充实,却内心空虚,感受不到自己被他人所爱?
为什么我们不敢放下理性的戒备去爱一个人?
为什么我们期待着彼此都相爱一生,但是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在压力和焦虑的环绕下,我们为何变得“爱无能”?
相爱的父母,需要做些什么来感受彼此的爱?
有童年不幸经历的人,如何让自己感受到爱和安全?
......
我是大侃,已坚持769篇,阅读过去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大侃说”